——湛江市农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行动研究探索营记
为助力“双百工程”社会工作专业水平,培育本土专精社会工作人才,更好发挥高校智库服务地方,我校城乡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湛江市民政局于2023年10月13日至14日举行了湛江市农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行动研究探索营,该项活动由我校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和湛江市社会工作联合会具体承办。
本次探索营邀请了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张和清以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云南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多所高校教师和资深社工进行主题授课。湛江市“双百工程”一线社工、督导参与线下学习,近1000名“双百工程”社工参与线上学习。我校城乡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黎玉琴教授参加了活动。
开班仪式上,湛江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办公室主任姚作建对探索营予以高度肯定,特别指出农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他要求社工加强对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学习与实践,从而更好地开展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并努力打造出湛江市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品牌。
中山大学张和清教授以《农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探索在“双百工程”中的意义》为主题,充分阐述城乡精神健康在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他提出,城乡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在于营造精神健康社区,作为共同体的社区是健康的,才能发展出健康的邻里关系和社区关系,身处其中的人才会健康。而重建社区社会关系、社区互助、文化层面的居民文化认同是营造精神健康社区的最关键因素。他希望社工在此基础上,从“两大方向、三重境界”进行实践,不断探索本土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
张和清教授还对第一天的培训进行小结,并现场以家庭服务案例,具体指导社工撰写案例研究,强调社工要对具体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生产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循环,实现螺旋式上升,推动社工作者价值内涵的提升,避免成为一个机械重复的搬运工,而应该努力成为社会工作本土知识的生产者。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张教授在授课现场将探索营分为家庭组、青少年组和社会倡导组三个小组,以此组织社工通过挖掘核心研究问题、结合理论视角进行案例分析,并初步提出研究主题。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余缅萍老师讲授了《社区为本视角下农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行动研究探索》,他介绍本次探索营是在前面两期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共学营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鼓励社工要坚守社会工作初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云南大学博士师艺萌通过线上讲授《家庭本位的个案服务理论与技巧—社区为本的精神健康服务模式中如何开展个案服务》,向社工们讲解了家庭本位的个案服务模式下如何建立服务关系与确定服务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袁小良老师讲授《福利国家的社会投资范式转向及其启示》,他把微观社会工作与宏观国家政策联合起来,深入阐述了福利国家的历程及范式转向,引导社工们从理论上对当前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资深社工朱伟亮老师讲授《如何走进精神健康患者和家属—精神健康知识分享》,通过介绍精神病的定义引出社工如何走进精神健康患者和家属。朱老师分享了四点技巧:第一,先评估,后对照。第二,缺什么补什么。第三,从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开始做起。第四,重感情,斗耐性。
资深社工陈颖因老师进行《社区精神康复服务经验及技巧》分享,她以案例总结出精神障碍患者个案过程中的服务技巧及使用方法,引导社工要通过成功经验提升服务对象的信心,并鼓励和支持服务对象。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罗丽媛老师讲述《行动研究与成人继续教育》,她以社工服务精神障碍患者的阶段困境和寻找突破口的过程来分析行动研究的含义和作用,启示社工一定要坚持“做中学,学中做”,才能改善实务和产生本土知识。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郭思源老师讲授《行动研究案例分享及书写》专题,针对社工们提出的产出行动研究案例的困难依次解答,为社工们书写行动研究案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通过本次探索营,社工们充实了农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知识与方法,提高了对农村精神健康服务探索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深化了对行动研究的概念及模式运用的理解。在未来工作中,社工们将积极探索农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践,积累实践经验,通过行动研究产出本土专业知识,形成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供稿:罗丽媛;审核:黎玉琴;签发:梁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