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简介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前身是创办于2000年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电气与汽车工程系,已有25年的高等学校专业办学经历,学院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依托行业办专业、依靠产教融合强专业。学院紧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需求,致力于培养电气工程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人工智能类、机械类等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通信工程、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新能源汽车工程10个本科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

学院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人才培养理念为核心,构筑了“一主‘三双’,落地生根”的人才培养特色。一主即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三双即“双轮、双实、双持续”,即坚持产教融合、AI赋能双轮驱动,为学生打好实践基础、完成社会需求的实战决胜,坚持学生能力培养持续改进和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持续培养。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多年来就业率达92%以上,连续九年被评为我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911人,教职员工123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教授21人、副教授15人、博士16人,其中,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拔尖创新人才2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学院教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市级、横向项目50余项,获资助经费4000余万元。

学院建有机器人工程综合实训中心、电力电子与电机拖动实验室、智能制造与数控一体化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等18个实验室,其中4个是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学院学生学科竞赛等成绩优异,其中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国家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3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项;共青团广东省委“攀登计划”重点项目6项,至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共296项。

展望未来,我院将继续秉承特色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师资力量

学院始终秉持"以人为本、高端引领、协调发展、人尽其才"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持续深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目前,学院拥有专任教师94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5人、博士16人,其中,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拔尖创新人才2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13人,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 实践能力强的专职、兼职和双聘的教师教学队伍,其中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双师型教师13人,骨干辅导员4人,“灯塔”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工作室。

学科及专业优势

学院围绕智慧电气、电子信息类、智能制造三个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了一批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目前,电气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基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以及通信工程等专业优势,正在积极打造人工智能、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机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

教学科研平台

2018年12月立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数字电子技术》,2022年结项。

2022年6月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 ;

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学院根据各专业特色,签订了36家与专业契合度高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学生实习实训和实践以及就业质量。学院与相关行业头部企业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产业学院建设,打通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参加工作所需的技术技能之间的最后通道。
学科专业实验室

学院建有机器人工程综合实训中心、电力电子与电机拖动实验室、智能制造与数控一体化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等18个实验室。

代表性学院活动

学院每年定期举办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学院品牌大学生创新活动,汇聚了众多学生的智慧与创意,展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无限可能。同时,还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举办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之儿童编程启蒙志愿服务、辩论赛、党团知识竞赛、运动会、篮球赛、文艺晚会、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发展。
学生(团队)竞赛荣誉&获奖

(1)2024年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国赛一等奖1项;2023、2024年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决赛(电子类)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2024年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1项;

(2)2023年第九届广东省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1项,省赛银奖1项:

(3)2023年广东省第十七届“挑战杯”一等奖1项,三等级2项,绿美广东专项赛1项;

(4)2022、2024年广东省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3项,二等奖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