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r6SaHLKFB_BNtT79KGbxg)
11月16日凌晨4点半,路边紫荆花未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外科护理师胡青云和同事们刚刚结束在琶洲方舱医院的工作,一身疲惫地坐上车,返回酒店休息。以往这个时间点,广州马路上已经有零星的车和人在穿梭,但此刻,目之所及一片静谧。胡青云半阖双眼,想起了刚进方舱医院的情景。
(一)这是万分艰难的一天
11月11日,海珠区宣布继续加强全域防控措施。当天,胡青云进驻琶洲方舱医院。偌大的方舱医院里除了床还是床,医护们一下车就成了“服务员”,铺床是最紧急的工作,收病人、发物资、派药、招募志愿者......大家都有点手忙脚乱。
一位40多岁的女患者求助胡青云的同事李嘉思,“我入院时没有填写籍贯所属地,你能不能帮帮我?”周围都是新收的和需要一一登记的病人,李嘉思着急地说,“阿姨,你是哪里的就填哪里。”女患者一脸茫然:“一紧张我的大脑就一片空白,我也不知道我是哪里的了。”同一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血透室护士黄华飞接到通知,她和队员们要携物资进驻“核心密接”血透患者定点医院——海珠区龙凤街道社区医院。来到驻地他们才发现,除了队员们带来的血透机与滤器,其他任何药物都没有,这里像一个“空壳”,但眼前却聚集了大批急需透析的病人。第二天新闻报道,2022年11月11日,广州新增本土新冠病毒阳性首次日超3000人。无论对医护还是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来说,这都是万分艰难的一天。次日,胡青云给杨琼(化名)打了个电话,杨琼是她的病人。这个人扫了入院登记二维码,却迟迟不来办理入院手续,很是奇怪。“我、妈妈和女儿一家三口同时被感染,但被分在了三个方舱医院,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电话里,杨琼万分焦虑又无助。胡青云从她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得知,她母亲刚做完骨折手术,生活无法自理,10岁的幼女也需要人照顾。母亲被安排在琶洲第18舱,女儿被安排在帽峰山方舱医院,她自己则被安排在琶洲第20舱。让她揪心的是,母亲还没带手机和身份证......
(二)再难,也要找到办法!
在最艰难的时刻,广州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但再难,也能找到办法。胡青云通过院里教授联系了18舱的负责人,和对方说明杨琼的情况。很快,18舱的工作人员将杨琼母亲转运到20舱,同时,帽峰山方舱医院也尽快把杨琼的女儿转运到了20舱。不久,一家三口就在琶洲20舱团聚了。医护们给她们安排了靠近的床位,以便相互照应。黄华飞和同事们也在积极行动。血液透析一般需要每周做三次,但很多病患因为持续的疫情已经延误了透析时间。即便龙凤街道社区医院是个“空壳”,当天也必须“转”起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志愿队由2名医生、6名护士、5台CRRT机组成,他们自设“番号”265。8个人下午到达医院,定下了透析中心当晚投入使用的目标,马上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他们统计了所需物资与药品,共计36种,超800件。然后,争取到医院后勤的支持。晚上9点,物资送达;10点半,第1个病人顺利上机;凌晨4点,第4个需紧急透析的病人完成透析回家。
这期间,8人小组既是医护,又是搬运工,还是清洁阿姨,穿着笨重的防护服一箱又一箱搬运透析置换液,协助清洁工打包医疗垃圾、环境消杀、铺床......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救助!
医护们争分夺秒的同时,志愿者队伍也建起来了。琶洲方舱医院理顺了各种流程,只要医护们在群里发消息,志愿者们马上到达护士站帮忙。“我是党员”“这次不是公司要求的,是我真的想做”“我来拆就行,你那么多层手套不好拆,免得手套破了”“我先派完饭再去吃”……志愿者发自肺腑的话,让疲惫不堪、浑身湿透的医护们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三)大家携手走向曙光
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疫中,让人感动的不止是努力工作的医护人员、志愿者,还有病患:一位母亲怀孕,决定去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八)人流,丈夫坚持要从方舱医院转去市八陪同;有一家四口整齐在一起,即便在方舱医院也能相互照应;还有一个小女孩阳性,妈妈阴性也进仓了,次日妈妈阳了,这位妈妈没有任何犹疑,“必须来照顾孩子呀。”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郑泽茂在市八支援,这是广州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确诊患者都被送到这里来,相比方舱医院,气氛显得更紧张一些。但这里也流淌着温暖。一名70多岁的阿姨住在双人间病房里,陪同的是她40来岁的儿子。儿子放下工作,不顾染疫风险在医院照料母亲,端茶、倒水、喂饭、擦洗,最是日常却也最温情。母亲也体恤儿子,很想快点出院,每每做核酸她都会着急地问,“这次的核酸阴性了就可以出院了?”儿子在一旁安慰,“听医生的,相信我们的医护人员。”转而,母亲不停地对郑泽茂说,“谢谢你们的辛苦付出!”
11月13日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志愿队接到紧急通知:将有一批急需透析的病人到驻地,其中一位79岁的老婆婆由120护送,送达时她呼吸急促、全身乏力,且身体肥胖,数个医护协作才把她转移到轮椅上。患者已6天没有透析治疗,有急诊透析的指征。
在护士熟练的操作下,老婆婆很快上机,并吸上氧气。随着脱水量逐步增大,病人呼吸困难的症状明显缓解。经过4个多小时的透析治疗,共脱水3.5L,颜面部与双下肢水肿也减轻。透析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连续几天作战,每个人都很疲倦了,但老婆婆一声颤巍巍的“谢谢”,让所有医护都觉得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从“怎么办”到“谢谢你”,从万分艰难,到聚起温暖,如胡青云所说,“这中间有忐忑、焦虑、疲惫,但更多的是信任。”信任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把医护人员、志愿者、患者牢牢凝聚在一起,大家携手走向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