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的柔波映照千年智慧,近日,在杭州这座以“弄潮”精神闻名的城市,一场关于未来的浪潮正澎湃涌动。2025年10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内,全球机器人领域顶级盛会IROS 2025隆重启幕。在这里,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的学生团队,以硬核的科技智慧与卓越的团队协作,将古典江南的“精巧”底蕴,化为智能工厂的“精准”控制,在“Future of Robo”全球机器人竞赛中勇夺铜奖,让“适者大成”的核心理念,与国际前沿的竞技舞台完美共鸣。
作为IROS 2025全球挑战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赛事面向全球高校队伍开放,模拟智能工厂场景下人形与车形机器人协同作业,设置了物料精准转运、动态环境避障、视觉识别分拣与具身智能决策四大核心任务,深度融合语音交互、视觉定位、多机协同等前沿技术,旨在探索智能制造的实际落地应用路径。
攻坚时刻:72小时突破技术壁垒

由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吕东洋、李光哲、刘宇鑫三位学生组成的广应科团队,在任齐、李亚欣两位老师指导下,面临车形机器人路径规划偏差、人形机器人动态平衡控制、多机通信延迟等系列难题。本次竞赛聚焦“智能工厂多机协作”核心场景,设置物品运输、障碍穿越、物品分拣、具身智能四大任务,全面考验语音交互、视觉定位、多机协作等前沿技术的落地能力。面对车形机器人路线规划偏差、人形机器人姿态校准瓶颈、多机通信延迟等系列难题,广应科团队以“适配场景需求”为核心快速调整策略:进行算法优化,结合视觉识别技术为物品运输任务打造精准路径模型;硬件调试,通过反复迭代使人形机器人完美适配障碍穿越的复杂地形;统筹多机通信模块,在团队协作中攻克了物品分拣任务的信息交互瓶颈。正是这种对场景的精准适配,为技术突破筑牢了根基。
“当其他团队使用标准解决方案时,我们选择了更具适应性的技术路线。”团队队长吕东洋回忆道,“每次调试不仅要适应赛场环境,更要主动创造适应性解决方案。”
育人实践:“八新行动”的赛场答卷

这场国际赛事佳绩是广州应用科技学院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在广应科“八新”行动指引下,学校构建了“赛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产业真实案例开发教学项目,组建由行业专家领衔的导师团队。正是这种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教育创新,使学生能够在国际赛场上从容应对真实工业场景挑战。
在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引导下,团队成员依据技术特长形成紧密协作体系。备赛期间,算法、硬件、统筹的分工边界并非桎梏,当技术难题出现时,成员们跳出个人分工,通过头脑风暴与实战测试不断磨合。这种“适配团队角色,成就集体突破”的协作模式,让团队在全球顶尖队伍中脱颖而出。
指导教师任齐教授指出:“这场比赛检验了我们‘新工科’建设的成果。学生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具备在复杂环境中适配场景、协同创新的能力——这正是未来工程师的核心素养。”
青春宣言:在适配中协作成就大成

从实验室的反复调试到国际赛场的稳定发挥,从备赛时对赛事规则与技术要求的逐步适配,到赛场上对突发状况的快速响应,团队深刻领悟到 “适者大成” 的内涵——不仅是对技术场景的适配,更是对自我成长边界的突破。成员在算法迭代中拓宽了工程思维,在硬件调试中精进了实践能力,在统筹协作中提升了全局视野。这份成绩,是对团队 “适配、协作、突破” 成长路径的最佳肯定,也是指导老师团队指导成果的生动体现。成员刘宇鑫在赛后感慨:“每次失败都在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适配’。”
站在国际领奖台上的这份荣誉,不仅凝聚着广应科学子的智慧与汗水,更展现了学校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培育机器人产业新生力量的扎实成效。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将国际前沿赛事的技术标准与真实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信息提供: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 李亚欣
编辑:党委宣传部 潘雨欣
审核: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