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记精准的“机器人挥拍”锁定胜局,一座沉甸甸的全国总冠军奖杯铸就荣光。近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团队,在2025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中力挫群雄,勇夺2D机器人(乒乓球机器人)赛项全国总冠军,成为本届大赛所有项目中唯一折桂的民办高校,在全国舞台上展现了广应科的硬核实力。
为深化“适者大成”核心理念,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精心打造“校长下午茶”品牌活动,旨在构建一个校长与师生常态化、面对面交流的暖心平台。据悉,广应科“校长下午茶”搭建的不仅是一次分享会,更是学校在25周年校庆之际,开启师生对话新篇章的重要标志,体现学校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共进的美好愿景。10月28日,首场活动便迎来了载誉归来的乒乓球机器人冠军团队,一场以“智创未来,共话荣光”为主题的茶叙在国际会议中心温馨上演。
技术揭秘:算法创新铸就“最强大脑”

在茶香氤氲中,张光宇校长与冠军团队师生围坐而谈,从技术攻坚的日日夜夜到赛场上的惊心动魄,从算法优化的细微之处到团队协作的温暖瞬间。这场对话不仅是对冠军团队的礼遇,更是学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生动实践。
2025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高手云集,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内的332所高校、1616支队伍同台竞技。在这场代表中国大学生机器人技术最高水平的较量中,我校团队在2D机器人(乒乓球机器人)赛项中一路过关斩将。他们不仅凭借稳定的发挥赢得裁判高度认可,更以民办高校身份成功“破圈”,夺下含金量极高的全国总冠军,其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技术攻坚与团队协作。
精彩展演:“冠军机器人”现场炫技

在“校长下午茶”活动中,张光宇校长与获奖师生亲切交流,并以“四新”理念勉励大家再接再厉。他指出,一要确立“新标杆”,此次团队总冠军印证了产教融合与“比赛带训”模式的成功,未来应持续深化这一路径;二要树立“新起点”意识,勉励师生将荣誉“归零”,以更高格局瞄准新目标、实现新突破;三要开启“新征程”,强调学生时光宝贵,团队应做好“传帮带”,将经验与精神薪火相传;四要追求“新成就”,既不断超越自我,也为学校争光、为国家贡献力量。
张光宇校长进一步提出“三感”期望:一是心怀“使命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二是强化“责任感”,成就越大,责任越重,要主动担当、坚守初心;三是保持“成就感”,激励团队始终追求卓越,在持续攀登中实现价值。活动最后,张光宇校长以一段赠言作结:“所谓颠覆,不仅是对现状的审视,更是对未来的创造;所谓创新,不仅是对未来的探知,更是对自我的超越。愿你们拥有敢于颠覆的勇气,也具备创造未来的智慧。”
分享过后,这台立下赫赫战功的乒乓球机器人从赛场,移动到广应科国际会议中心茶叙现场,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实操演示。只见机械臂在台前灵活舞动,或精准拦截,或果断出击,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稳定,将先进算法的“智慧”与精密硬件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凝神屏息,随后爆发的阵阵掌声,既是对冠军技术的由衷赞叹,也是对科技魅力的切身感受。
茶叙高潮:师生乒乓赛“以球会友”

一场别开生面的乒乓球限时得分赛火热开打,张光宇校长与任齐老师组成“师长联队”,亲自上场与冠军学生队“以球会友”。赛场上,张光宇校长身手矫健,任齐老师默契配合;学生队员们则沉着冷静,展现出青春的锐气。银球飞舞,你来我往,每一次精彩的攻防都引来满堂喝彩,每一次有趣的失误也伴随着欢声笑语。这场特殊的比赛,超越了传统的师生界限,在轻松愉快的竞技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广应科校园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根据比赛规则,学生队伍通过得分更高获得了抽取盲盒的机会,赢得保温杯、旅行茶杯等精美奖品,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
赋能未来:亲笔赠书传递育人情怀

在温馨的赠书环节,张光宇校长将亲笔题写寄语的《颠覆性创新:国家视角》赠予团队,并解读书籍中“归零效应、主流变更、格局重塑”的三大特点,为团队注入创新力量。这份礼物既承载着对冠军团队的鞭策与期许,也彰显了学校以“适者大成”理念培育新时代创新人才、助力国家科技发展的坚定初心。
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师 任齐
团队指导教师任齐表示,张光宇校长亲临下午茶不仅是对夺冠团队的肯定,更是对拼搏精神的弘扬。在分享参赛历程时,他动情地回忆道,团队从最初面对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时的信心不足,到最终勇夺全国总冠军,这段经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令任齐老师欣慰的是,参赛经历已转化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团队成员获得了国内知名机器人企业的工作邀请。作为本届大赛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这一成绩既是对师生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也充分彰显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
22级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高峻炫
高峻炫同学表示,此次“校长下午茶”创造了难得的直接对话机会,让同学们能够畅谈竞赛心得,并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在回顾备赛历程时,他分享了团队解决分歧的独特机制,通过“民主讨论、队长决策”的方式凝聚共识。面对技术难题,团队积极寻求设备厂商的技术支持和任齐老师的全力帮助,连深夜留校训练都得到老师的贴心安排。令他最感温暖的时刻,是赛后师生共享胜利喜悦的时刻,所有的艰辛都在那一刻化为幸福的泪水。高峻炫同学表示一定会将这段经历分享给更多同学,传递“坚持不放弃”的信念。
23级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廖晓雯
谈及参赛过程,廖晓雯同学特别提到视觉模块的技术突破:摄像头因鱼眼畸变导致坐标偏差的问题曾困扰团队多时,而最终解决方案的诞生让所有难题迎刃而解,带来巨大的成就感。最令她难忘的是总决赛的加时赛环节,团队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打出了六分的优异成绩,这是他们训练以来取得的最好表现。当看到这个突破性的结果时,廖晓雯同学和队友们都激动不已,深切体会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技术历练,更是一次珍贵的人生成长。
23级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张新锐
张新锐同学回顾团队夺冠历程时表示,面对50余支参赛队伍,团队最初并未设定夺冠目标。而是在得知获得一等奖概率约三分之一后,他们决定全力以赴。首轮第十一名的成绩也增强了团队自信心。备赛中,团队秉持“认真而不紧张”的态度,坚持赛后复盘、优化策略,并在决赛前针对发球环节进行多轮调整。决赛中遭遇对手违规,经组委会仲裁,团队凭借稳定发挥最终夺冠。张新锐同学总结道,胜利既得益于技术积累与充分准备,也离不开有效沟通与团队协作。这次经历不仅是竞赛的胜利,更是团队专注专业、从容成长的见证。
首期“校长下午茶”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八新”行动的具体实践。“机器人”冠军团队的卓越表现,正是广应科“八新”行动一周年结出的又一硕果,展现了学校在提升师生数智素养、培养新质人才方面的显著成效。
站在建校25周年的新起点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将以“校长下午茶”为新的互动IP,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未来,学校将继续打造更具活力、更富创新、更贴合时代需求的教育生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质人才贡献广应科力量。

冠军团队故事线
从深夜实验室到全国之巅的奋斗之路
荣耀加冕:寒风中绽放的冠军之花
2025年10月19日,石家庄的决赛现场冷风凛冽,但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冠军团队内心炽热。经过与众多顶尖队伍的激烈角逐,他们操控的乒乓球机器人以连续四个满贯的绝对优势,一举夺得《2025中国机器人大赛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全国总冠军。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标志着我校在该项赛事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也使我校成为本届大赛所有项目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
厚积薄发:28项奖项铺就的冠军之路
冠军的诞生绝非偶然。近年来,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理念,在机器人领域深耕不辍,累计荣获全国机器人大赛奖项28项。这其中包括全国总冠军1项、国家一等奖3项、国家三等奖3项、国际赛铜奖1项,形成了扎实的人才培养沃土。截至目前,学院参赛学生累计已超300人,构建了良好的人才梯队。
破壁攻坚:三大技术难关的突破与创新
在夺冠之路上,团队攻克了三大技术难关。首先针对摄像头画面畸变导致的坐标偏差,创新采用两点线性拟合算法,将不规则的梯形画面修正为矩形,显著提升击球精度。其次,团队根据不同击球区域设计多种运动模式,通过反复测试确定最优击球点,有效提高了系统应变能力和容错率。最后,面对最困难的轨迹预测难题,团队突破传统算法局限,引入正弦拟合算法和AI模型,利用大量实验数据训练出最优函数,最终将预测误差控制在正负5厘米范围内,实现了决定性的技术突破。
团队基石:信任与“较真”铸就最坚实后盾
团队由黄凡晖、高峻炫、张新锐、廖晓雯四位同学在任齐老师的指导下组成。他们自喻为“形状不同的拼图”,却完美互补:有人专注代码,能做到通宵调试;有人精通硬件,保障系统稳定;有人心细如发,扣住关键细节。他们常为技术方案“据理力争”,但这种“较真”最终都融合成了最优解。彼此间无条件的信任与共同的目标,是他们夺冠的终极秘诀。
成就新程:从赛场奖台到名企邀约
扎实的实践能力与突出的竞赛成绩,让学生实现了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在登上冠军领奖台的同时,团队核心成员便收到了国内机器人领域顶尖企业JAKA和优必选的录用邀请,用智慧与汗水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充分印证了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
展望未来:传承冠军精神,开启崭新征程
荣誉是终点,更是起点。目前,学院已建成拥有59台(套)智能机器人的专业工作室,并正积极备战2026年多项教育部白名单赛事,预计组织400名同学参与。团队也将面向全校乃至合作中学开展机器人普及培训,并计划建设以“运动康复机器人”为平台的特色专业,让冠军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采写:融媒体中心小应+ 张含静 梁晓
摄影:融媒体中心小应+ 林嘉瑄 陈燕灵 李嘉曦 梁嘉妍 温炜健
编辑:党委宣传部 潘雨欣
审核: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