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微光成炬,向光而行"辅导员工作室于博雅楼S2-601举办星火研习社第三期阅读分享活动。刘雨宁、潘桂娟、李奕勇三位老师带着对思政育人的深度思考走上讲台,他们结合自身丰富的育人经验,多维度解析文章,并将一线教学中的真实案例巧妙融入分享,让理论与实践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这场充满思想火花的分享盛宴。
《以新质思政工作能力推动高校精准思政: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节选)
作者:罗永辉
随着数智技术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制约思想政治工作的生产关系进一步得到解放,形成了新质思政工作能力。新质思政工作能力,不是思政工作能力简单的量化提升,而是相较于传统思政工作能力在质上实现的革新,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为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变化,而掌握并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能力。新质思政工作能力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理论素养、道德情操、法律知识等,还特别强调创新思维、信息技术应用、心理辅导、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新质思政工作能力与精准思政理念具有同构性,只有通过新质思政工作能力,破除阻碍精准思政的体制机制和落后观念,才能推动高校真正实现精准思政、精准育人,进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
(一)生本取向: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质思政工作能力与“精准思政”理念的共同出发点,二者均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以便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相较于传统思政工作能力,新质思政工作能力更强调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思想动态,以实现对新时代新形势下学生发展需求的积极有效回应。
(二)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育时代新人
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作为一种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在于育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标准也在于育人的成效。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既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育人实践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场域,但也为育人带来了许多的实践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多元价值的影响下,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思政工作能力无法精确掌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无法精准高效地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原则,育人的成效被大大削弱。只有运用突破传统的新质思政工作能力,更为高效地掌握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以马克思主义之“魂”赋予教育对象理想信念,用精准思政的方法“春风化雨”,才能实现新形势的精准高效育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价值。
(三)实践取向: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立德树人
在坚持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前提下,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立德树人既需要思政工作者新质思政工作能力的培育与提升,也离不开“精准思政”理念的指导与落实,二者相互耦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立德树人工程的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新质思政工作能力为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立德树人提供新动能,激发教育的活力与动力,使得立德树人教育的开展更加科学、系统、连贯和有效。另一方面, “精准思政”理念则为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立德树人提供了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新质思政工作能力为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立德树人注入了强劲动能。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运用新质思政工作能力,借助现代技术,思政工作者能够持续动态追踪不同阶段以及线上线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描绘出学生的思想画像,通过“精准思政”理念,一生一策,通过多种方式精准实施思政方案,实现思政合力;同时,新质思政工作能力能够更好把握不同学段的学生思想变化,精准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状况的思政内容。除此之外,新质思政工作能力推动了思政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与创新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刘雨宁老师分享文章
推荐感悟
在阅读文章后,我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章从新质思政工作能力与精准思政理念的耦合关系出发,深入剖析了二者的内在联系、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提质增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结合自身的学习与思考,我感悟颇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01 新质思政工作能力与精准思政理念的同构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本质
文章指出,新质思政工作能力与精准思政理念具有同构性,二者均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技术的革新还是理念的升级,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始终是“育人”。新质思政工作能力强调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差异,而精准思政则强调“一类一策”甚至“一人一策”的教育策略。二者的结合,正是对传统“大水漫灌”式思政教育模式的革新,体现了教育从“粗放”到“精准”的质的飞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面对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显然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而新质思政工作能力的提出,为思政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例如,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学生的思想倾向和心理状态,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这种以数据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思政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教育的实效性,还能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02 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思政工作的双重维度
文章中关于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新质思政工作能力强调技术赋能,但并非简单地将技术作为工具,而是将其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从“灌输主导”到“人机协同”的转变。例如,通过构建思政教育智能体、开发“红色元宇宙”平台等技术手段,思政教育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以更加生动、互动的方式传递价值理念。
然而,技术赋能的同时,人文关怀同样不可忽视。文章提到,数字技术的运用应当具备人文关怀,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传播符合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技术再先进,终究是为育人服务的工具,思政工作的本质仍然是“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如果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教育的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思政工作可能会流于形式。因此,如何在技术应用中注入人文精神,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03 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打破壁垒,形成合力
文章指出,精准思政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协同、跨部门合作。当前高校在推进精准思政过程中,往往面临部门间信息壁垒、资源共享不畅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构建“政—校—企—社”四位一体育人共同体的建议,强调通过制度化措施加强部门协作,深化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
这一部分内容让我联想到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现象。例如,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动机制不健全,使得思政教育的效果难以延续。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打破传统的“单打独斗”模式,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体系。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思想档案数据库,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通过家校合作,让家长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只有形成育人合力,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思政的目标。
04 结语:在创新与实践中推动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既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技术的赋能,更需要机制的优化。新质思政工作能力与精准思政理念的结合,为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内容供给不足、技术融合不深、协同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升自身的新质思政工作能力,积极探索技术与育人的深度融合路径,同时注重与同事、家长、社会的协同合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文章所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破除旧有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
《浅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应把握的“五个度”》(节选)
作者:秦瑾睿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高校辅导员新使命新担当。如何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是高校辅导员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应把握“五个度”,即:提升政治高度、把握理论深度、增强视野宽度、充满情感温度、涵育职业厚度。
一、提升政治高度
政治性是高校辅导员的第一属性,要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要位置,确保高校辅导员成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成为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负责任的行动者。鉴于此,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政治立场要坚定、政治观点要正确、政治纪律要严明。
二、把握理论深度
理论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之一。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高校辅导员日常扮演着多种角色,承担着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需要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善于把握问题本质,自觉运用理论,善于运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增强视野宽度
新时代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涵和重要背景。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世界并不太平。人类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赋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极大地加速学科专业改造和发展,对高等教育变革产生深刻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与背景下,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宏阔的国际视野、深邃的历史洞见。
四、充满情感温度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首先增强自身的亲和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更有深度、也更有温度。
五、涵育职业厚度
高校学生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做“人”的工作,需要高校辅导员加强学习,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靠前指挥、精准融入,做到树立大局观念、明确工作目标、把握工作重点、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职业化素养,同时也要不断增强职业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潘桂娟老师分享文章
推荐感悟
在教育的领域中,高校辅导员扮演着在知识与心灵边界上的引导者角色,承担着塑造新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崇高职责。文章中"五个度"的提出,不仅构成了一套工作方法论,更构筑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三维坐标系,描绘出一幅详尽的精神成长蓝图。这五个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逻辑。其中"五个度"即:提升政治高度、把握理论深度、增强视野宽度、充满情感温度、涵育职业厚度。
01 政治高度:筑牢思想根基的"定盘星"
辅导员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必须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灯塔"。在多元思潮并存的今天,辅导员只有自身立场坚定、对党忠诚,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点让我联想到"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重要性——唯有不断学习党的理论、吃透政策精神,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02 理论深度:从"经验型"转向"专业化"
辅导员工作常被误解为"事务性岗位",但文中强调的理论深度揭示了其专业性。无论是解决心理问题、职业规划还是网络舆情,都需要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支撑。这提醒我们:辅导员不能仅凭经验工作,而要通过系统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成为学生问题的"解题专家"。
03 视野宽度:在变局中培育"大格局"
全球化与科技革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辅导员若局限于校园事务,便难以回应学生关于国际竞争、AI伦理等前沿问题的困惑。文中对"视野宽度"的要求启示我们:辅导员需关注时代变革,将学生培养置于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的坐标系中,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强使命担当。
04 情感温度:以"共情力"打破心灵壁垒
"亲其师,信其道"是教育的永恒真理。辅导员的情感温度体现在对学生的真诚理解与陪伴上——无论是贫困生的帮扶、心理危机的干预,还是日常的一句鼓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这一点让我深刻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用温暖叩开心扉,用信任播种信念。
05 职业厚度:在深耕中实现"双向成长"
辅导员职业需要长期积淀,既要在专业化道路上精进(如考取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资质),也要在琐碎工作中保持热爱。文中提到的"归属感、幸福感"尤为关键——只有将职业视为事业,才能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育人育己"的境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辅导员肩负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崇高。这"五个度"并非孤立的框架,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政治高度决定了我们为谁培养人,理论深度指导我们如何培养人,视野宽度拓展了我们培养何种格局的人,情感温度诠释了我们以何种情怀培养人,职业厚度则体现了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自我修养。当这五个维度在辅导员身上得到充分发展时,我们就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才能、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研究》(节选)
作者:于成文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力量,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扮演着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整体素养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实际工作上看,高校要想构建以辅导员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方方面面的良性关系网,辅导员的情绪状态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围绕“是什么”“现状如何”“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如何有效提升”的分析脉络,文章在界定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的相关概念并明确其理论基础之上,从跨学科融合视角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情绪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深入研究了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分为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两个重要维度。其中,情绪智力又划分为情绪感受力、情绪体察力和情绪掌控力三个子维度,情绪劳动划分为自然行为、浅层行为和深层行为三个子维度。调查显示,当前高校辅导员情绪状况总体良好,但在各维度间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情况,在情绪管理的两个维度中,情绪智力得分显著高于情绪劳动,而在情绪智力的三个子维度中,情绪感受力较强、情绪体察力有待提升、情绪掌控力相对较弱;在情绪劳动的三个子维度中,自然行为表现较差、浅层行为表现较好、深层行为表现欠佳。综合来看,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主要受到个人、组织和社会三方面因素影响。在个人层面因素中,心理资本和职业感较为显著地影响到高校辅导员的情绪管理;在组织层面因素中,工作自主性、组织信任度对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在社会层面因素中,社会参与度、社会支持度两个因素对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发挥着显著的正向作用。
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情绪管理能力,促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深度发展,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以制度化、职业化、科学性、针对性原则为基本遵循,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强化情绪管理的自我支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强化情绪管理的学校支持;充分发挥社会性作用,强化情绪管理的社会支持。
李奕勇老师分享文章
推荐感悟
情绪管理的基石:从辅导员的心力到教育的温度
透过《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研究》的理性分析,高校辅导员群体作为高等教育一线“情绪劳动者”的形象豁然清晰。他们肩负着大学生思想引领、日常管理、心理疏导等多重职责,每日在理解、接纳、共情与理性判断的复杂情感光谱中穿梭。这种持续的情感投入与巨大的情绪压力,如论文所示,极易导致情绪耗竭甚至替代性创伤——他们的心灵,也需要被看见与守护。
研究揭示了辅导员情绪管理能力对育人实效的深刻影响:唯有内心宁静平和者,方能在学生成长的风浪中做那坚定的航标;唯有善于调控自身情绪者,才能真正读懂并引导青春心灵的迷茫与困惑。情绪管理能力,早已超越个人修养层面,成为辅导员专业素养的核心支柱。他们不仅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更是青年学子情绪健康的示范者与引路人。
论文更鞭辟入里地指出,辅导员情绪困境远非个体适应问题,其深层症结在于组织支持体系的薄弱。高强度工作负荷挤压了情绪喘息空间,专业发展通道的模糊削弱了职业价值感,而系统性情绪支持机制的缺失更让辅导员常感孤军奋战。这警醒我们:辅导员的情绪健康,亟需从制度设计的源头注入关怀,从工作负荷的科学分配到专业成长的清晰规划,再到常态化的心理支持网络构建。
辅导员的心灵状态是高校育人生态的晴雨表。论文所呼唤的,正是将辅导员的情绪管理从个人修为提升至组织关怀的高度,从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具温度的高校育人共同体——当辅导员的心力得以守护,教育的温度才能在校园中真正传递流淌。
此次“微光成炬,向光而行”辅导员工作室的好文分享会,既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也是一次育人的探索。三位老师以书为媒,立足实践,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温度,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分享中凝聚共识。活动不仅点燃了老师们的阅读热情,更让育人理念在思维激荡中焕发新机。未来,工作室将继续以阅读为纽带,汇聚点点微光,照亮师生共进之路,让每一次分享都成为成长路上的明灯。
“微光成炬,向光而行”辅导员工作室旨在打造一个“点上开花、线上结果、面上出彩”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团队,助推辅导员工作室成为人才指导站、人才基建站、人才培养站、人才输送站、人才优质站。本工作室高度重视建设的方向性、规范性、创新性,深刻把握理想信念引领性、服务学生根本性、教学育人科学性三重特性,力求通过明确目标定位,强化统筹规划,聚焦“学习共同体”,完善运行机制,整合校内资源,形成“育人共同体”,促进特色驱动,总结典型经验,培育“创新共同体”,强化长效培育,拓宽交流渠道,实现“发展共同体”,推进工作室理论研究指导教育实践有“深度”,队伍建设助力服务质量有“力度”,实践创新对接工作需求有“精度”,成果转化带动同行建设有“广度”。
(审核:王世宇,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