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近年来,金融科技高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正逐步地重塑传统金融行业,金融科技专业应用而生,且人才缺口巨大。金融科技专业是广州应用科技学院2022年新增的本科专业,基于经济学类、金融学类专业建设形成,其集金融与科技为一体,强调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本专业对接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商贸服务行业,依托商务科技专业集群建设的支撑专业,并强调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打造一系列应用型课程群,持续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颠倒课堂等教学改革,探索校企双元教学育人机制,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特色优势
1.特色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金融科技专业以应对数字经济发展为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围绕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管理、量化投资、科技应用等特色方向,设置涵盖经济金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以及Python金融数据分析、区块链金融、量化交易等专业前沿领域课程,形成“大平台”+“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2.特色二:实现产教双向融通
金融科技专业通过与多家行业领先企业的深度合作,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构建以金融科技全过程融入为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发展+实践教学”式多维度立体课程体系,创新了金融类专业群对接以大数据金融服务、区块链金融服务等为核心的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人才培养新路径。
3.特色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金融科技专业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落实了“特长挖掘与全面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专业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及各类专业学科专题竞赛,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为先的教育理念,探索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4.特色四:推进跨学科融合育人
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做到跨学科融合育人,综合培养学生的“新商科”思维,提升学生跨界就业能力。以金融科技发展为契机,将大数据金融、区块链金融、云计算等新兴前沿科技与金融新业态相融合,构建“金融+科技”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培养金融新业态急需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
三、培养目标
金融科技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数字经济产业,培养有深厚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人文与科学素养和较强团队合作精神,扎实掌握金融科技专业知识,具有金融市场分析、金融数据处理与挖掘、金融科技应用、量化交易等工作能力,能够适应国家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金融开放创新等对人才的需要,从事金融产品设计、数据分析、风险管理、技术支持等相关领域工作,懂技术、善经营、会沟通、能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金融科技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培养规格
1.学制与学分
金融科技专业基本学制4年,修业年限3~8年;学生修满本方案规定的159学分,第二课堂10学分,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规定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2.素质要求
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与科学素养,在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熟悉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及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意识;能够展现出良好的人生观、职业观与发展观,成为德才兼修的业内典范。
3.知识要求
掌握经济学、金融学、金融科技学专业知识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科技应用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熟练运用金融科技方法在金融产品开发、设计、营销、投资、套利、风控等场景应用,并能够成为所在领域的业务骨干。
4.能力要求
在熟练掌握金融科技专业基础知识与工作技能基础上,结合社会、法律、环境等非技术因素,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区块链、移动网络等解决金融问题的应用能力,并具备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互联网创新思维与意识;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能够融入团队并发挥骨干作用。
五、课程体系
1.核心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金融科技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学、公司金融、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科技监管、数字经济学、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实践
2.实践课程
基础会计实训、Python程序设计基础、金融工程、Python金融数据挖掘与分析、经济市场调查分析、经济统计学实训、计量经济学实训、商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金融科技综合仿真实训
六、师资队伍
金融科技专业已经形成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勤奋敬业、教学效果好、科研素养高、梯队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100%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为29%,学科背景均为经济学、金融学、金融科技等相关专业。
专业负责人
荆菊,金融学副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科技专业负责人。2007年中山大学访问学者,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科技专业负责人。曾担任金融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原经济学系副主任。荣获过广东省民办院校“最受欢迎教师”称号,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称号以及校“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荣誉。主编和参编经济类教材3部;公开发布学术论文16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主持和参与的各级课题10余项,其中主持市厅级、省级课题5项。
七、教学条件
1.教学与实验设备
(1)金融综合实验室属于教学基础型实验室,配备完善的实训教学软件,如智胜金融实战平台、证券投资的同花顺、期货投资的文华财经、计量经济学的Stata。
(2)商业虚拟仿真运营中心通过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跨专业综合实践AR情境教学平台及ARE感知设备等实践教学平台,推进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
(3)数智金融创新实验室依托大数据金融、区块链金融、虚拟仿真为支撑的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掌握比特币工作原理、矿机挖矿、打包区块等金融科技前沿知识,培养适合数字经济需求的金融人才。
2.实习基地
近年来,金融科技专业与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签署实习教学基地,平均每次可接纳学生数为25人,最多每次可接纳学生数为50人。本专业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探索协同育人新机制,联合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输送渠道,同时给应届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从而实现企校生的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