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专业介绍 >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发布日期:2024-05-31

一、专业定位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职业素养良好、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特色优势

培养机制方面,本专业围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科学管理的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本专业建设遵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思路,目前已与包括前锦网络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青木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1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形成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掌握实践能力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教学特色方面,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思维误区,激发学生思维潜能。设置相应课程,使学生掌握听、说、问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

学生培养特色方面,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企业前沿对人力资源学生能力的需求。毕业生就业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为主,主要流向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相关政府与事业单位为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视野的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可以在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商贸服务业产业,培养有深厚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人文与科学素养和较强团队合作精神,能扎实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人员招聘和筛选、人员培训、绩效和薪酬管理等工作能力,能够胜任现代社会企业运营与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懂专业、善经营、会沟通、能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五年后的目标预期:

目标1.综合素质: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与科学素养,在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能够展现出良好的人生观、职业观与发展观,成为德才兼修的业内典范。

目标2.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在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与工作技能基础上,能够结合社会、法律、环境等非技术因素,创新性地开展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人员培训、绩效和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并成为所在领域的业务骨干。

目标3.专业能力: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互联网思维,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考的习惯,能够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具体问题,能够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创新发展。

目标4.通识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能够融入团队并发挥骨干作用。

目标5.职业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渠道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自我更新与提升,适应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及职业竞争能力。

四、培养规格

1.学制与学分

本专业学制4年,采用弹性修业时间,最高修业年限为八年。本专业按学分制计算,毕业最低总学分:157学分,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2.素质要求

具备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描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和实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规定,并在全球环境下能够应用商业法律、商业道德和商业经济标准。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形成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本能力。

3.知识要求

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掌握学科知识,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扎实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及分析和决策支持理论工具,并能够用于解决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4.能力要求

能够基于真实行业背景系统的识别、阐述、分析较为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5.发展要求

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团队协作过程中具备集体主义精神,能够尊重他人、诚信负责、懂包容和欣赏。能够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问题与同伴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人力资源管理文案和设计人事规章制度内容,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维意识,同时具备一定的人力资管理创新创业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五、课程体系

1. 主干学科

管理学工商管理

2. 核心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学、薪酬管理学等

3. 实践课程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ERP软件实训;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实训;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专业论文写作训练;商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

六、师资队伍

本专业组建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12名专职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领域实践经验,真正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满足学生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学习需要有切实保障。

专业负责人郭巧云教授历任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理事、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理事、湖南工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及《人力资源管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责任人。兼职加拿大卡普顿大学MBA项目《组织行为学》课程特聘主讲教授、多所民办大学兼职教授及专业建设指导专家。在《经济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和《新高考与高中生职业生涯指导》2部,主编或副主编教材《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6部。



陈兆坤,管理系专业教师,管理学三级教授。曾任广东市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外聘专家、国家公务员面试考官库组成人员。

杨国斌,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正高级经济师、副教授,现为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专任教师。主要从事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学术研究。公开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等学术刊物学术论文20余篇。著有《城乡社区治理中实施参与式预算对策研究》专著一部。主持完成自治区课题、国家开放大学重点课题和校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有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篇(部分观点)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出版专著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主编教材4部(包括国家“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等);主持省以上科研课题9项,教育厅教改课题3项。

20074月,荣获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用管理杯”案例设计与分析大赛作品赛“优秀指导教师”。2011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公益之星评选活动》中,被自治区宣传部等7个部门授予“最具爱心个人”。20138月,荣获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殊荣。20166月,《疾人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分析与教学支持服务策略研究》荣获“开放远程教育未来领导力与创新”国家会议平行会议交流,论文一等奖(唯一)。


谷跃兵副教授,湖南省衡阳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受聘担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专家库第二批专家、广东省社会责任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理事、广州市法院“家事调解员”、肇庆市第二批社科智库专家、增城区委宣讲团成员、增城区社会组织专家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多家地方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做个几百场次的专题讲座。曾获广州市教育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教师等多个荣誉称号。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3部;主持及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获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比赛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获得国家级立项、多项获得省、校级立项;指导学生参加省市级比赛获得铜奖及以上奖项多项。


七、教学条件

1. 教学与实验设备

学院拥有充足的教学软硬件设备,能够满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的需要;具有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多媒体课室多间,管理综合实训室中安装了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系统、用友U8ERP供应链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实训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沙盘系统,保障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实习基地

目前已与唯品会(肇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心等多家知名企业机构合作建立了10余家实习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求。

微信公众号
地址: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朱村大道东432号 电话:020-82850018 招生专线020-82856988、82856989(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