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专访】潜心科研,倾心育人,四位优秀教师代表展现榜样力量

发布日期:2023-08-31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心灵成长的指导者,是学生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老师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让我们一起倾听四位优秀教师教书育人的故事以及在教育岗位上的点滴心声,汲取新时代好老师的榜样力量。

黄长江:博览群书的技术宗师

【个人简介】

黄长江,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先后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国内访问学者,人工智能高级工程师,大数据分析高级工程师,成功申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主讲课程《网络攻防技术》、《网络渗透技术》、《python程序设计》、《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基础》等

主持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项,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项,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1项,“华为云沃土云创—大数据开发者认证教师激励计划”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参与省厅项目若干项。

学术成果: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主编教材2本,22万字独著1部,软著1项,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三区论文1篇,北大核心论文1篇,EI收录国际会议论文7篇。

访谈记录:

问: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再将技能转化为能力,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些转化呢?

答: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授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6个层次,从第低到高分别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设计和评价,其中前面三种能力为低层次能力,后面3种能力称为高层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先要多阅读资源,靠记忆学好理论知识,然后再阅读完整的项目代码对知识加以理解,最后达到能将知识加以应用,乃至分析,设计和评价的能力,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问:在大学里想要脱颖而出,只学习成绩好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您认为大学里,学习成绩和社会实践能力到哪个更重要?

答:在大学里面既要注重学习成绩,又要注重社会能力,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所以我建议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拓展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学习能力差,再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无根之浮萍。

问:老师您认为作为计算机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与其他专业不同的能力呢?

答:学习计算机类课程有两个能力很重要,即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逻辑思维在计算机中也称为算法,即如何从宏观上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想法);动手能力则是从微观上去完成具体代码编写的能力,强调的编写代码的能力。

问:计算机类的相关专业主要是指以软件与系统开发为主,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您认为学生们该如何学好计算机相关专业呢?

答:计算机类是一老牌的工科类,注重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就是要认真听讲,多到网上找资源阅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就要靠同学们自己多编程做完整项目。

问: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一门面向应用以及科技生活的学科,您认为此专业大学生在之后就业有什么优势吗?

答:从国家发展层面上看,国家正在大力推动新工科的发展,而计算机相关专业正好就是属于新工科;从学校发展层面上看,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计算机学院由全校最小的学院发展为最大学院。学生毕业后就业还是有很大优势的,毕竟国家导向很重要。

问:请问您教学至今以来总结的教学经验是什么呢?

答:教学经验谈不上,这里我就分享下教学过程中几点心得吧。首先,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喜欢学习;其次,要给学生多讲、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要多给学生讲解完整的、能跑起来项目代码;最后,易错点、重点知识要反复的和同学们讲解,让同学加深记忆并理解。

任萌困知勉行的无私“春蚕”

【个人简介】

任萌,男,2010年取得东北大学艺术设计学士学位、2014年取得东北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东北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办公室,主要工作从事校园信息化建设。2022年7月至今就职于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Web前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

学术成果:2023年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省赛一等奖1项、国赛二等奖1项,首届永创杯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蓝桥杯省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一项,国赛三等奖1项。

访谈记录:

问: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再将技能转化为能力,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些转化呢?

答: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将所有的知识用于实践中,不能只会记书本中的知识而不实践,亲自动手做,做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遇到很多困难,不断解决这些困难就是不断在进步,久而久之的练习、实践,就会提升自己能力,经验要不断总结,别人告诉你的经验你很容易忘记,但是自己总结的经验就记得牢固。我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以赛代练,以赛促学。

问:在大学里想要脱颖而出,只学习成绩好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您认为大学里,学习成绩和社会实践能力到哪个更重要?

答:两者都很重要,两者并不矛盾。学习成绩往往能反应出一个学生的专研能力和对待新事物的学习能力,企业也很看中员工的学习能力,以web前端开发为例,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员工要不断与时俱进,在企业中也要不断学习,适者生存。我建议大一,大二期间多打基础,在大三、大四期间可以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大学毕业投简历时,社会实践这一板块还是很重要的。

问:老师您认为作为计算机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与其他专业不同的能力呢?

答:计算机类的学生要有很强的编程能力,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要有创新思维敢于创造,尤其对新兴事物有敏锐的嗅觉,及时掌握新技术,例如会利用GhatGPT提供工作效率,节约开发成本,减少开发时间。计算机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计算机类学生一定要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胡润排行榜中前十名企业百分之六十都和计算机互联网相关,我们要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创造价值,来方便人们生活。

问:计算机专业是一门面向应用以及科技生活的学科,您认为此专业大学生在之后就业有什么优势吗?

答:计算机专业曾被称为万金油专业哪都需要,但是目前来看,计算机专业就业和以往相比要严峻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荒废时间,一定要多学,多做,多出成绩,为自己简历增加厚度。我们专业在就业方向上可选择较多,例如web开发、app开发、数据可视化设计、数据库管理、多媒体应用、信息管理等等,当然我们学生在大学时要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问:老师请问您教学至今以来总结的教学经验是什么呢?

答: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作为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很多同学也会经常在图书馆看到我,我也在不断的吸收各门类的知识。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案例,都是围绕知识点自己创作的,让案例更有趣更贴近开发实战。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我的课程都是大作业形式考核,在选题方面我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自我表现,培养他们团队合作能力,最后大作业要求每组都要上台去讲,每组大作业都要求写报告。我们学生在参加省赛、国赛时很多表达上有欠缺,就是平时练得少。

卞丽情:精通学术的教育者

【个人简介】

卞丽情,女,计算机学院物联网与网络工程系副主任,2010年9月入职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10余年

学术成果:主持与参与课题多项,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教程4部。

访谈记录:

问:如今的大学生需要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您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呢?

答:我们采用OBE教学理念,通过开展项目化教学活动,产教融合,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面对真实案例和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团队项目合作探究等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创新的形式和方式。这种积极参与和创新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问:计算机类的相关专业主要以软件与系统开发为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您认为学生该如何学好计算机这门专业呢?

答: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仅是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还要学好软件编程知识,对硬件知识熟练掌握,软硬兼备。

问:大学如同小型社会,从大学进入社会是个循循渐进的过程,您认为大学生应具备什么能力才能走出校园,并适应社会呢?

答:我认为当今的大学生需要从各个方面完善和提高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坚持学习、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立足当前,认清自己的不足,用心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够提升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陈秋月:良师益友的尽职教师

【个人简介】

陈秋月,女,本科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专业。2017年进入华南农业大学就读科学技术史专业,2020年研究生毕业。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严守职业操守,积极提升自己业务能力,把学生当成朋友,积极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任务和化解生活难题,使其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栋梁人才。

访谈记录:

问:我认为大学生需要很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您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呢?

答: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很多同学都低着头不愿意主动去回答,这种现象很多,其原因无非是学生不愿意去独立思考,不愿意表达,没有创新能力。到底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呢?我把大学阶段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提问、研究、表达。首先,知识的积累,大量阅读,提出一个好问题,因为好奇心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动因;其次,对待一件事一个问题,你要深入地为自己的意见想法找依据,围绕这个问题开展研究,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深入去剖析。最后,你需要把研究成果呈现给外界,不要惧怕失败和嘲笑,只有敢于表达自己,才能多角度的展现与众不同的自己,让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问:大学不仅仅需要学习,还充满许多人际交往,您是如何帮助学生处理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难题呢?

答: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生们因为地区差异、生活差异不同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习惯、消费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难免会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摩擦。如何避免这种冲突发生一直是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学会承认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与其发生冲突还不如坐下来好好沟通。其次,学会尊重彼此。同学之间要宽容待人,切勿宽于律己,严以待他。做到公平公正,主动帮助他人。此外,还需要做一些公共性的帮助,协调同学们相处的人际关系,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问:大学如同小型社会,从大学进入社会是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你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能力才能走出校园,并适应社会呢?

答:大学虽然被称作一个小型社会,但是和真正的社会相比,还是有许多不同。现实中的社会需要同学们具备更多技能才能良好的融入和适应它。首先,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在社会中找到满意的工作立足和生存。其次,大学生还需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诚实守信,脚踏实地。再次,大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抗压能力。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事事如意,遭受挫折是常有之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抗压能力后,才能在一次次失败和挫折中站起来,勇往直前,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奋斗。最后,大学生适应社会还需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懂得沟通,善于表达,才能事半功倍。

学者品格,师者风范。教学,他们理论中求务实,“授人以渔,因材施教”;为学,他坚信胸怀中的信念,“做学术一定要坚持初心,持之以恒”。黑板和粉笔之间,他们全情投入,潜心科研,倾心育人,在教育工作者中树立了积极的榜样,用务实、责任和智慧谱写着育人的篇章。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这是礼记中的一句话,而它也是四位优秀教师思想上的准则,在教学之路上不断践行着三关“关心、关爱、关怀”。初心所起,不过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初心所至,将是百川归海,万丈光芒。


采访:丘宇航、林昱辰

编辑:熊文婷、詹珍妮、周诗萍

责编:林少媛
发布:邝善恒
初审:付海滨
复审:周育山
终审:黄卫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