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工程+专业应用设计开发技术
微专业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起源专业:人工智能
依托门类及专业类:工学/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电气类、自动化类
涵盖专业:有人工智能应用需求的专业
学制年限:2至3个学期
招生对象与条件:
1.招生年级:大一至大三,在主修年限内,学有余力的学生,符合
开设专业的修读要求。
2.专业要求: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本科生。
3.前置课程基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基础和python程序设
计基础(微专业对没学过python程序设计基础的同学统一补课)。
二、专业简介及专业特色
大模型工程+专业应用设计开发技术微专业依托于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是一种短期、紧凑的专业培训项目,具有产出导向、项目训练、培育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等特点,旨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大模型工程在各自专业中的应用设计开发技术,并具备解决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开设的核心课程有大模型工具使用及开发环境部署技术、大模型项目设计开发深度学习基础、基础大模型Transformer复杂工程设计与实现、开源大模型项目应用开发技术、大模型本地化应用设计开发技术、大模型项目Docker环境部署技术、大模型工程+专业领域Agent项目设计开发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大模型相关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大模型工具,掌握大模型项目环境部署到生产实践的实践过程,能够运用大模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卓越的大模型项目设计和开发能力。
专业特色: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产教融合根本路径,培养大厂技术骨干;
2.践行OBE 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两大理念,培养卓越工程师;
3.特色强本工程教学新形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先锋;
4.立足大湾区,培养“人工智能+”产业英才;
5.大学文化特色润校亮点。
三、培养目标
本微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大模型工程相关行业发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坚定、良好职业道德、科学与人文素养和较强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大模型工程+专业应用设计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能够在大模型工程相关企事业、教育教学单位、政府机关部门中,从事技术、创新开发与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围绕大模型技术前沿,重组专业课程、构建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实施灵活而系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大模型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具备大模型开发和应用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和素养;熟练掌握大模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方法,能根据不同环境和需求、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准确、快速、有效地设计开发相关大模型项目;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发现可行性解决方案,并做出适当的决策;具备跨学科协作能力,能综合利用大模型技术和其它科学技术手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开拓大模型工程技术应用领域,有效增强学生就业岗位竞争力。
该微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五年后的目标预期:
目标1.职业素养与规范: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
目标2.工程与社会:具备分析确定工程项目技术难点和关键环节,理解和把握大模型工程领域设计、开发的全流程,掌握产品设计开发的专业技术标准与规范,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标准和行业基本公约,能评价工程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在大模型工程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能主动实施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控制,自觉承担相关责任。
目标3.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计算机、电子信息知识,能系统掌握大模型工程领域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目标4.专业能力:具备针对大模型工程领域设计问题,提出专业的独立技术见解,审查、选择为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技术和方法的能力,具有对前沿技术的洞察力,能够恰当引入新技术,开展设计、测试和应用创新,并具备解决大模型复杂工程系统问题的能力,其中优秀者能成为在大模型工程行业从事技术创新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工程师或技术主管等高级人才。
目标5.团队合作与管理: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
目标6.职业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科技发展和技术变革,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及职业竞争能力。
四、毕业要求
(一)素质要求
毕业要求1 职业素养与规范:具有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指标点1.1 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通过思政、人文、劳动教育、社科、体质训练、艺术类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国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指标点1.2 职业规范:理解工程技术的社会价值以及工程师的社会责任,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自觉履行职责。
毕业要求2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指标点2.1 工程认知:了解大模型工程在研究、设计、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标准、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文化,正确认识大模型工程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能评价工程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指标点2.2 社会责任:能够评价大模型工程项目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3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大模型工程项目开发与实施实践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环境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指标点3.1 工程环境:了解大模型工程实践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够考虑工程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
指标点3.2 可持续发展:了解大模型工程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认识环境问题对大模型工程发展的影响,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指标点 3.3身心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拥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知识要求
毕业要求4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工程基础和大模型工程相关知识用于解决相关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4.1学科基础: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具备工程问题表述基础,针对具体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
指标点4.2 专业基础:掌握从事大模型工程领域所需的基础知识,能用于大模型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原理推导和功能分析。
指标点4.3 核心知识:掌握从事大模型工程领域所需的研究、设计、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用于大模型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功能实现和优化研究。
毕业要求5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5.1 信息识别: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电子信息基本原理,对大模型工程系统需求、数据、功能等信息进行识别。
指标点5.2 问题界定:应用自然科学与计算机、电子信息基本原理表达复杂大模型工程问题,并进行提炼、定义、实现。
指标点5.3 问题研究:能通过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文献检索与研究,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到有效结论。
(三)能力要求
毕业要求6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指标点6.1 构思:了解大模型工程系统的分析、建模、训练、推演方法,掌握特定需求的系统、组件的设计、开发流程,能针对设计要求开展调研,展开产品需求分析,明确设计目标。
指标点6.2 设计:能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综合应用于特定需求的大模型工程系统、复杂单元及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和创新。
指标点6.3 开发:能够根据大模型工程系统需求,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开发针对大模型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毕业要求7.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7.1 研究调研:能够基于科学原理,运用实验科学基本方法,通过文献研究,能根据大模型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具体对象特征,拟定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指标点7.2 数据采集:按照研究需要设计实验,安全开展实验,并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
指标点7.3 实验分析: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综合判断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8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指标点8.1 工具认知:学会使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理解这些工具用于大模型复杂工程问题的局限性。
指标点8.2 工具运用:能够针对大模型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手段、现代工程工具和资源进行预测与模拟。
指标点8.3 工具开发:能针对具体的项目,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大模型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9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指标点9.1 管理认知:掌握大模型工程项目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了解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指标点9.2 管理能力:能在多学科环境下,进行大模型工程项目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时能正确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四)发展要求
毕业要求10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指标点10.1 团队认知:能在多学科结合的团队中进行成员间共享信息、合作共事、相互支持。
指标点10.2 团队合作: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能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毕业要求11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指标点11.1 专业沟通: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掌握科技总结、报告及论文撰写技巧及能力,能够就大模型工程领域相关问题通过书面报告和口头陈述清晰地表达、交流与沟通。
指标点11.2 跨文化沟通:关注大模型工程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指标点12.1 自主学习能力:对自主学习有正确的认识,理解自主学习对个人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指标点12.2 终身学习意识: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理解终身学习对个人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具备探索精神,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
五、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支撑关系矩阵表(表1)
六、结业条件及证书授予
在学制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获16学分,经微专业依托学院审核、教务处审定后,准予结业,由学校授予微专业结业证书。
七、核心课程
大模型深度学习基础、基础大模型Transformer复杂工程设计与实现、开源大模型项目应用开发技术、大模型本地化应用设计开发技术、大模型项目Docker部署技术、大模型工程+专业领域Agent项目设计开发。
八、教学计划进程表
大模型工程+专业应用设计开发技术微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表2)
依托学院: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计算机学院
2024年9月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