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转设后迎来了科研领域的重要突破,首批10个校级科研机构于2025年6月正式立项。这不仅是学校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全体师生共同期待的成果。此次立项标志着学校在科研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开启了科研新征程的篇章。
序号 |
申请人 |
所在部门 |
科研机构名称 |
设立等级 |
周期 |
1 |
黄卫祖 |
计算机学院 |
数智产业研究院 |
A (重点) |
3年 |
2 | 解成俊 |
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 |
智能技术应用研究院 |
||
3 |
唐丽春 |
美术创意学院 |
大湾区数智人文创新发展研究院 |
||
4 |
王亚新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数智经济创新与治理研究院 |
B (一般) |
|
5 | 韩会军 | 体育科技学院 |
体育康养研究中心 |
||
6 |
李江凌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
||
7 |
赵金钟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粤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
C (培育) |
|
8 |
邓隽 |
外国语学院 |
跨境电商产业研究院 |
||
9 | 杨天君 | 音乐学院 |
休闲音乐研究所 |
||
10 | 蔡克光 |
建筑与设计学院 |
未来城市与智能营造研究所 |
校级科研机构的设立,为我校学科交叉融合、高层次人才培育搭建了重要平台,也为冲击更高层级科研平台储备了力量。从长远来看,这不仅能强化科研团队建设、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更将为本科教学评估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撑——通过以研促教、教研融合,推动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为学校科研实力与办学水平的整体跃升注入持久动力。学校将继续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
推荐阅读:我校召开校级科研机构答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