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居民生活幸福感调查
管理学系2010级市场营销2班 陈嘉琪
一、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生活水平。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和任务。
无论是党中央或者是人民个人都正在为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而努力。人民安居乐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民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政党不懈努力追求的社会理想。
生活在市井里的我们的家长每天都在为养家糊口而努力着,都在不断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为求可以自我增值,可以打到更好地工作,去到更好的薪水,从而提高生活水平。而国家都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颁布相应的指令,使得我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首先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述,是古今中外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二、关于生活幸福感的概述
(一)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从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些都是和谐社会的表现。而且还要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求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是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彰显我党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二)优先发展教育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针对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五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4%”,未来五年将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2011年教育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教授杨春时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问题的阐述是比较全面的,教育公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幼儿园入学难等实际问题,都列入了报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指出,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五年来我们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突破和进步,其中义务教育提及得比较多,涉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多方面的内容。他强调,报告中特别提到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这是令人欣慰的成就。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共同达到小康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在连续保持30多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人类经济奇迹的同时,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现象并未完全消除。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不同的弱势群体,他们受各种形式贫困的困扰:或在教育、健康、住房、就业等方面机会不平等;或在知识获取和交流等方面权利较少;或者生存资源与环境条件恶劣,或者利益表达机会缺乏等。小康社会一直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三、关于现代居民生活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调查人群家庭情况
接受调查的人群里面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人是男生,百分之四十二是女生。接受调查的人群里面有过半的百分之五十七的人是十五到二十八岁,百分之二十二是二十九到四十四岁的,即表明接受调查的人群中年轻人居多。有百分之五十一的人没有表明自己的户籍,其外的户籍是城市的居多。在家庭成员数量的这一选项中过半的人是选择了三到四个家庭成员。
(二)调查人群的工作
调查人群中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是初中的文化程度,百分之三十的人是高中的文化程度,只有百分之三十二的人是大学的文化程度。调查人群所从事的工作是比较分散的,学生所占的人数最多为百分之二十八,另外还有私营企业工作人员、国营企业工作人员、个体户等等。调查中年收入是15000元以下的占到百分三十四,其余的年收入都是大于等于15000元的。在导致家庭负担较重的一问题中,有一半的人选择了收入原因,其余的多数选择日常开销原因。
四、相关成因的讨论或措施
因为这个调查是属于网络调查,所以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人都是会用电脑的、会上网的人所以形成接受调查的人的年龄阶段大部分都是在十五到四十四岁之间。而且之前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导致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或者是只有两个孩子的,所以过半的人都是有三到四个家庭成员的。
大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因为都是很努力地学习为求考取大学,很多只是着重学习能力上的培养,而忽略了自身在适应社会的能力或者是潜能力上的培养。所以才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来到了大学会出现不适应这一情况的出现。(指导教师:罗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