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华西:生态系统定向,以实践促理论的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学新模式

发布日期:2012-01-09

生态系统定向,以实践促理论的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学新模式

殷华西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科学部心理教研室主任   广东  广州  511370

  

      1 引言

独立学院是有普通本科院校按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新形式下探索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一个重大举措。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同于普通公办学校学生,没有国家和政府在经济上的帮助,不能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得不到全社会的认同。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比其他普通大学更为重要。据调查,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最大的不同点就正在于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因为高考没有考好,在被逼无奈时才做出选择的,这成为他们心灵上的阴影,因为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他们就感到沮丧,对未来没有信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常会感到焦虑、恐惧、烦躁,难以面对挫折,对社会和他人的评价容易极端和片面等[1]

       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3],由于以往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兴趣、自觉性、意志力和自控能力等没有得到较好的重视和培养,传统的单纯讲授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影响甚微。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近体过程(proximal process)是发展的发动机。多水平的环境、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不同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人的发展[2]。应用在教学情景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形成的生态系统能否良好的运转直接影响到学生认识的发展、素质的养成[4]。而实践活动就是联结学生主体与知识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与个体成长的最终源泉,没有活动就无从认识。而如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就没有与之活动的对象,无从活动,无从建构,无从谈什么知识体系的建构[5]。因此,在独立学院进行“生态系统定向,以实践促理论”的新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极具探讨的价值。

        2.心理健康教学新模式的确立

        2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为了减少和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调适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开发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为此,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应确立让学生能够积极适应、身心和谐,成为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这样的初级目标;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主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为高级目标[3]。用发展的理念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用发展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2.2以实践促理论的心理健康教学新模式

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自身的目标,就必须借助教学这一中心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想广大学生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这是任何形式的教育也取代不了的。然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学过分强调单一化,过分针对心理障碍,重理论,轻实践,将心理健康课程简单的视为理论知识的说教,或者单纯地等同与思想品德课程,无法适应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要求。

依据生态系统发展观,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要立足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学习能力较差,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平衡的心理特点,以实践活动促进理论的掌握与应用,创造学生实践活动的环境,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现他们的心理素质,为其发展提供平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外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品质,然后再在实践活动中,将内化的素质作用于生活情景,提高认识,另一方面与此同时学会合理建构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促进心理健康素质的养成。

       3.生态系统定向,以实践促理论的心理健康教学新模式的实施

       3.1教学内容的设计

心理健康教学不是说教,更不是照本宣科,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合作。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需要为本,着眼于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切实彻底的帮助学生解决常遇到的心理问题,还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助其成长、成材[6-10]

    (1)新生适应与大学生涯规划。

独立学院每年近30-50%的新生适应不良,15%左右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在开学伊始就要进行新生适应的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内容教学,帮助学生尽快转换角色,融入大学生活,对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

    (2)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的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形成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而独立学院的有的学生因其成长的家庭生态系统功能失衡,在其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存在或高估或贬低自我,过分自我接受或过分自我拒绝,从众或过分自我中心,独立意向强烈又有较强的以来心理等诸多问题[11]。所以学生迫切要求对自我进行清醒明确的认识,做恰当的评价,学会悦纳自我。

     (3)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

 独立学院独生子女较多,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都会受到父母的爱护,有的甚至是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有的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个性,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1]。所以在内容的设计上要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性格的形成,怎样正确看待自己生长的生态环境——家庭、学校、社会,怎样做可以改变不良的个性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

    (4)人际关系发展与心理健康。

 因为独立学院本身的学费非常高,能承受的家庭大都条件比较好,生活优越。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优越感较强,但凡事又不喜欢自己动手做,依赖成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敏感,要么害怕与人沟通、要么孤芳自赏,很难与周围同学相处。所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个性的同学相处融洽是非常重要的。

   (5)学习与心理健康

   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的分数较普通高校低,以往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兴趣、自觉性、意志力和自控能力等没有得到较好的重视和培养,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规律,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四心理健康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6)就业与心理健康。

独立学院作为社会上的新生事物,还不能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由于人们对独立学院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独立学院本身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所以独立学院在社会上并不被人们看好,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等很多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是歧视,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易产生抑郁、偏执、敌对等情绪,不相信别人,难以面对挫折。所以有必要对他们所学的专业以及就业要求和趋势详细的告之他们,并加以相应的素质训练。

    (7)恋爱与性心理健康

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独立学院,大学生谈恋爱、同居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而在独立学院前来咨询的来访学生中因感情问题困扰的占咨询案例的近三分之一。面对一份感情,要还是不要,怎么表述,怎么拒绝,亲密的关系底线在哪里,男性与女性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与解决方法等等问题,他们不明白,有的生理卫生知识贫乏尤其是关于性的知识处于一种仅仅同辈的说笑间流漏出来的信息,或者来自网络上的信息。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这方面的迫切需求,与其放任他们盲目的自己寻找相关信息,不如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内容效果更好。

   (8)网络心理健康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独立学院的学生多上网聊天、看电影、打游戏,有少数人甚至沉迷网络,没有更好的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有关网络的相关健康知识也要告之学生,怎样形成良好的上网心理,从中受益。

    (9)生命教育

       近年高校频发大学生自杀事件,显示出现代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对健康的轻视,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的教育,激发大学生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深入对爱和关怀的理解,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呈现生命积极健康的意义。

       3.2教学环节的设计

根据生态系统的观点,心理健康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教师能否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最终体现在学生是否受健康的影响,学生的人格是否得到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只有在心理健康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充分体现出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理解,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学生才能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教育,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12],通过各种与心理健康知识相应的实践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构建充实知识体系,从而内化为品质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学生实践活动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生成认识结构并应用于现实生活。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以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为焦点来设计教学;以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发挥其主体性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依据张大均等提出的心理健康素质养成的流程[3]将其细化为以下环节:

      (1) 导入。

 教学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所以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而且由于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心理冲击。所以在课程一开始就可以采用真实案例呈现、学生讲述或者播放相关心理学习的影音资料等实践活动形式,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纳入心理知识的探索旅程。

     (2)心理分析。

        对该现象进行心理分析,让学生明白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规律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所涉及的心理问题,提高认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剖析自身的经验,加深对子机的认识。

      (3)       澄清原因。

  让学生了解某一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其成长的意义。结合案例、结合生活现实情况力求让学生置身于该情境中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4 调适方法的建议。

采用学生自己讲解、讨论、辩论等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心理问题的解决。归纳其不足或弊端,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多元分析,扩大视野,并亲身体验各种方法及其带来的心理效果。通过在思考中、在操作中进行学习,掌握积极的思维过程、良好有效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法。

      (5)测评。

通过对自己相关心理表现的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看清自己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次引起学生的认同感或缺失感,唤起情感共鸣或震撼,激活心理活动,激发思考和提出问题。

      (6)策略培训。

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进行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角色扮演与角色互换、小组竞赛、心理游戏、朋辈关怀模拟、生活情景在现等等实践活动形式,一方面满足学生参与活动的需要,为他们的心理素质的表现和发展提供阵地和契机;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使得学生了解、选择、判断和整合客观的社会刺激和自我信息,将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

        (7)   反思。

引导学生对训练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以及效果等进行反思,将训练中掌握的方法、步骤延伸到类似的其他生活情景中,对训练结果进行总结。对老师提出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总结,提出有效的调试方法。

      (8)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将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学到的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积极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等等加以运用,由学生自己组织策划主持相关的心理议题,提供特定的某种社会生活实践机会,使得每一位学生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和影响力学习运用某种实践生活经验,并检验自身内化的心理素质。 

总之,通过有针对性,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学,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系统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保持和调适健康的心理,优化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健全的心理健康素质,达到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自助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选萍 张毅 独立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健康教育对策 《扬州大学学报》2006.6 .39-42

2 Thomas R M. Environment/Ecological Throries.In:Thomas,R.M.(Eds.)Recent Theoroties of Human Development.Published by Sage Publications,2001,83-103

3陈旭 张大均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索 教育研究 2002.1.71-75

4赵俊峰 生态定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  高教探索  2006.3.89-91

5殷华西 皮亚杰的双向建构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现代教育研究  2003.3.74-77

6唐红珍等 浅论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9.361-362

7徐晓芳等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教育科学 2006.20.90-92

8贾玉霞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 教育探索 2007.8.126-127

9钟庆杰 吴金秋 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新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 2001.18.34-35

10朱美燕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构建 教育探索 2006.8.94-96

11宋专茂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8

12杨慧 在体验中建构价值观之思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教育与职业 2004.20.70-71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