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风云

发布日期:2024-05-24

吕诗雨 邹嘉敏

砚洲岛位于端州城,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岛,四周被清澈的江水环绕,岛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岛上的建筑,风格古朴,砖木结构的房屋错落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端州城的百姓与岛民们生活简朴,和睦相处,以渔业和农业为生。

砚台被安置在岛上一处幽静的庭院中,庭院里有一座古朴的石亭,亭子中央摆放着砚台。砚台四周种满了花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庭院的一角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甘甜,供百姓日常饮用。砚洲岛的氛围宁静祥和,百姓尊重传统文化,珍视砚台这一传世之宝。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感谢砚台带来的平安与繁菜。砚台不仅是砚洲岛的象征,更是端州城的百姓与岛民们心中的精神支柱。然而,这种宁静的氛围背后却隐藏着杨家人的为非作歹。

“既然朝廷派我来到了这,那我必定用心整治,倘若人人都如你们这般无视王法,将百姓生命视如草芥,那这天下又怎能太平!把他抓来审问!”“啪”的一声划破原本宁静的天际,坐在堂上拍桌子的正是刚到端州任知郡事的包拯。在下面作揖不敢抬头,面色尤为难看的是端州县令孙寅。

包拯抚了抚胡子平复心情,面色严肃。端州是两广交通咽喉,控西江干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次朝廷派包拯来也是因为端州这几年“地头蛇”横行,百姓苦不堪言,但碍于众多势力,依旧无法打击“地头蛇”,遂派铁面无私的包拯前来担任端州知郡事。包拯今早去到街上巡察时走到拐角处被一女子小声的抽泣声吸引。他上前询问得知他们一家前不久才到端州安家,家里靠着父亲贩卖水果为生。昨天父亲照常出摊,遇到一男子顺手拿走父亲一梨,父亲只是上前制止了一下,就被该男子打得鼻青脸肿,还扬言:“不知道端州姓杨吗?”随后男子晃晃悠悠离开后,父亲居然还被衙门的官兵抓走关了起来。女子诉告无门,悲痛万分。包拯回到衙门,下令让官兵去彻查此案,可官兵面露难色,迟迟不行动。包拯眉头紧锁,面色变得严肃起来,觉得此事没有这么简单。于是叫来县令,包拯眼神犀利,仿佛能洞察人心,让人不敢直视。“这端州,姓杨?”包拯此话一出,县令吓得立马低下了头,支支吾吾说不出一词。

“啪”,“去查!”包拯震怒。原来该男子正是端州“地头蛇”杨家长子—杨烔。杨家在端州为非作歹,坏事做尽。常常欺压百姓,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私下收买县令,使其成为杨家保护伞,对无辜者进行陷害,对异己进行打压。包拯不畏强权,铁面无私,将杨家的罪行一一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最终,杨家被依法处死,其家族后人逃离了这片曾经被他们蹂躏的土地。包拯随后彻查衙门结党营私现象,弹劾不法官员,通过改革提升了端州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端州人民逃离水生火热的日子,大家都十分敬佩和爱戴这铁面无私的知郡事。

他担任端州知郡事的三年任期即将结束之际,发生了一件令人称奇的事情。当包拯乘坐的船只驶出羚羊峡,准备离开肇庆的时候,突然间,江面上风起云涌,巨浪滔天,仿佛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作祟。包拯感到此事不同寻常,便立刻询问随行的手下人,想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经过一番查问,原来是一位端州的砚工,为了表达对包拯体恤民情、公正无私的深深敬意,特地托人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方用黄布包裹的端砚。包拯的手下人,见到送来的只是一方普通的石砚,并非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因此也就没有过多考虑,便收下了这份礼物。然而,包拯却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认为作为一名官员,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礼物。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起那块端砚,将其投入了湍急的江水之中。就在包拯投砚入江的那一刻,奇迹发生了。原本汹涌澎湃的江水突然平静了下来,狂风也随之停歇,一切恢复了宁静。后来,人们发现在包拯掷砚的地方,江中竟然隆起了一块陆地,形成了一个小岛,这就是后世所知的砚洲岛。

岁月如梭,转眼间多年过去,包拯在端州的事迹已成为人们口中的佳话。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投砚入江的故事。传闻掷入江中的砚台价值连城,砚洲岛人民将其藏在砚洲岛中心。

二十年来,端州的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纯朴的生活,他们与砚州岛和谐相处,创造出一篇宁静祥和的天地。大家十分珍视砚台这一传世之宝。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感谢砚台带来的平安与繁荣。砚台不仅是砚洲岛的象征,更是岛民们心中的精神支柱。然而,这种宁静的氛围被杨家后人的到来打破。

二十年前,杨家被包拯依法处死,其家族后人逃离了端州。其家族后人中仅有杨炯的弟弟——杨慎,与其他几名族人逃了出来。他们一路向北,最终在江南一带定居。这十年来,他们在此隐姓埋名,但十年来他们不曾释怀,听闻包拯投下的砚价值连城且是砚洲岛的镇岛之宝,他们怀着对包拯的仇恨和对砚台的贪婪,誓要将这块象征着家族耻辱的砚台盗走,以此杨家先辈的污名。砚洲岛,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因那块传说中的砚台而变得风云诡谲。杨家后人的行踪如同夜幕下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接近着那片神秘的水域。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复仇的火焰和贪婪的欲望。杨慎与族人一路南下,在端州附近的一所村庄落脚,打算策划如何去偷盗砚台。他们深知渔民对于砚洲岛周边水域的了解至关重要,为了获取砚台的具体位置和砚洲岛周围的水文情况,杨慎决定假扮成一位远道而来的富商,贿赂渔民以打探砚台的具体情况。

这天下午,杨慎与几名族人乔装打扮成富商,回到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杨慎望着端州城的门匾,眼神隐忍又克制,他的眼睛已经通红,攥紧了垂在身侧的手,用力到指尖发白,颇有些咬牙切齿地开口:“我一定要为杨家报仇雪恨。”

杨慎一行人来到了砚州岛周边,不曾想,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端州在此修建了一个码头,而这个码头是唯一能通往砚州岛的方式。正当杨慎等人在寻找渔民下手时,被一声吆喝吸引了注意。

“几位大爷,买梨吗?”码头水果摊上的一个精神飒爽的老人向杨慎等人咧着嘴询问。

“大爷,你这摊只有梨吗?”杨慎不解明明老人摊上有好几种水果,为何偏偏只问他买梨吗?

“当然不是,只是我觉得你们会喜欢梨。”老人笑着回答着。

“几位大爷看着不像是本地人,请问你们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还未等杨慎反应过来老人上句话的意思,老人的问题又抛了出来。

杨慎清了清嗓子,用着高傲的语气说道,“我们是从江南过来的商人,对砚洲岛附近的渔业非常感兴趣,希望能雇佣一些当地的渔民作为向导,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带的水域。”

老人听后大笑,黝黑的面孔随着笑声上下摆动,“那你们找对人咯!我从这个码头建好一来,一直在码头卖水果,砚州岛的情况不比渔民知道的少。”

杨慎等人没想到计划进展得如此顺利,于是同老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提供一些小额的金钱作为酬谢,还通过提供一些珍贵的物品,如丝绸、茶叶或其他奢侈品,来增加贿赂的吸引力。但杨烔不知为何,觉得老人家总盯着他这张脸出神。但一想到他们即将可以偷走砚台,使得砚洲岛大乱,他就感到兴奋且激动,便很快将这奇怪的感觉抛诸脑后。在之后的几天,老人连水果摊也不理了,为杨慎等人不断地提供关于砚州岛的具体情况。在交谈中,杨慎故意询问有关于砚台的传说,并向老人暗暗地询问砚台的具体位置和守护情况。砚台被安置在岛上一处幽静的庭院中,庭院里有一座古朴的石亭,亭子中央摆放着砚台。砚台四周种满了花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庭院的一角有一口古井,并水清澈甘甜供人们日常饮用。

某一天,杨慎察觉出老人有点不对劲。老人平日里为他提供砚州岛的具体情况外,其余时间不再卖水果,反而在村子里不知所踪。于是,杨慎等人决定今晚就划船去砚州岛附近查看情况。看看老人提供的信息是不是真的。

夜色深沉,月光被乌云遮蔽,只有零星的星光点缀着漆黑的水面。杨慎等人瞒着老人偷偷划着船驶向了砚州岛。随着越接近砚州岛,杨慎等人慢慢看清了岸边的守卫,可此时守卫已经往这边跑来。“是谁?”还未等杨慎等人反应过来,守卫已经追到了跟前。杨慎等人慌忙往船的方向跑,他们脸上满是汗水,衣服湿漉漉地贴在身上,眼神中充满了惊恐与绝望,狼狈至极。他们在慌忙中找到了船,船上的木浆在水中划出一道道混乱的痕迹,船身伴随着杨慎等人惊慌地划船起伏不定,每一次颠簸都令他们心惊胆战。等看不到砚州岛的岸边了,他们瘫靠在船边,呼吸粗重而急促。

“杨慎。那个老人说的信息是对的,他没有骗我们。”其中一名族人喘着气说。

杨慎点了点头,但心中仍对老人存有怀疑。

刚结束场“逃亡”,新的挑战又来了。码头边已有守卫在等候,杨慎等人此时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他们上了岸,准备结束这场还未正式开始的复仇,但是一个熟悉的声音又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哎哟,不好意思。这是我家亲戚,他们想去砚州岛参观下,没想得到被守卫误会了。”大爷边向码头跑来,边喊着话。

“行吧,这是你家人是吧,那没事了,是场乌龙,大家散了吧。”守卫见是本地水果大爷说的话,于是就散了。

等到人群散去,杨慎还惊魂未定。他不知如何向老人解释自己对他产生了怀疑。

“我就在家照顾我妻子的功夫,你们怎么差点惹出事情来了。刚刚这个情况,你们可要多给些金钱,其他珍贵的物品也可以。”老人笑嘻嘻地对着杨慎说。

“好好好,一定给你。”杨慎见老人没再继续问下去,而且还问他额外要钱,他就放心了。

“果然人都是见钱眼开。”杨慎已经对老人完全信任,他认为老人就是贪财,于是之后便继续和老人合作下去,打探更多砚州岛的信息。

终于,杨慎等人已掌握了砚洲岛和砚台的具体情况,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正式展开了偷砚计谋。借助夜色的掩护,他们悄悄划着小船靠近砚洲岛。杨慎上半身赤裸着站在船头,在夜色下,像是一个黑煞神。他那两只方形的大小手叠放在一起,按放在船头铁栏上。两颗白眼仁直溜溜地盯着砚州岛,射出一股凶光。为了不引起守卫的怀疑,杨慎等人将小船停泊在离砚州岛不远的海域处。然后潜入水中,悄无声息地游向砚州岛岸边。依靠着老人提供的信息,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岛上巡逻的守卫,成功上岸。

“这个老人果真没有骗人。”杨慎暗自欣喜着第一个找到的人就能提供这么多信息。

跟着老人的提示,杨慎等人顺利进入到砚州岛的庭院中,他们寻找着老人口中的那座石亭。夜幕如墨,一轮残月挂在天际,为这座寂静的石亭投下斑驳的阴影。石亭四周静悄悄,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和远处岸边江水的潺潺声打破这份宁静。杨慎让族人在石亭附近放风,只身一人蹑手蹑脚地来到石亭前。杨慎谨记老人嘱咐,千万不可直接触碰亭子中间的砚台,庭院的一角有一处开关可以关闭设置在砚台附近的机关。杨慎借助着残月微弱的光,迈向了庭院的一角。

不料,就在这时,杨慎脚下突然一滑,整个身体失去平衡,重重摔入庭院一角的井中。他惊恐地尖叫一声,挣扎着想要抓着井壁爬出来。还未等族人跑过来询问情况,耳边涌起一大群人的脚步声。

“杨慎,我们等你很久了,哈哈哈哈。”爽朗而又熟悉的笑声充斥着还在井水中的杨慎的耳朵。

杨慎艰难地仰起头,在残月照射着的井口中,认出了那位这几天一直为他提供信息的老人。众多百姓将杨慎从井中打捞起来,与族人一起被五花大绑地绑在井旁。

“你到底是谁,什么时候认出我的?”杨慎扬起满脸水渍,狼狈不堪的脸疑惑地问着老人。

“你和你哥长得真像。二十年前,你哥顺手拿走我摊位上的一梨,我只是上前制止了一下,就被他打得鼻青脸肿。最后竟被衙门的官兵抓走关了起来。你们杨家的脸,我这辈子都忘不了。”老人一改往日的和蔼,怒目圆睁,眉毛竖起,脸上的肌肉变得紧绷,说完这番话后牙齿“格格”作响,手指颤抖着指着杨慎。

杨慎也明白了为何老人第一次见他,就吆喝他来买梨。

杨慎啊,没想到还能在这里等到你。从我认出你的那一刻,我就想好怎么对付你了。一步步引你走入圈套,就是为了将你们一网打尽。

杨慎与其他几名族人彻底绝望了。他们万万没想到杨家的下场是这样。此时月挂中天,银辉洒落,将砚州岛染成一片淡淡的银色。杨慎等人被端州的百姓像二十年前处死杨家那样,以同样的方式处死了杨慎等人,杨家最后一丝的贪婪与怨恨被彻底击溃。

自那以后,砚洲岛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他们相信,是包公的精神在守护着他们,是那块砚台在庇佑着这片土地。他们将其视为珍宝,代代相传,成为了岛上的守护神。其实石亭中并没有任何机关,砚台也只是安静地躺在那里,享受阳光的沐浴,月色的淘洗。

这个故事,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流传在砚洲岛的大街小巷。它不仅仅是对一个英雄的赞颂,更是对正义与和平的渴望。在包公的铁面无私面前,恶势力终将土崩瓦解;在人民的团结与勇气面前,贪婪与怨恨必将烟消云散。端州砚台传奇,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正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灯塔,而每一个心怀信念的人,都是这道光芒的传播者。

初审:蔡湘楠、戴碧妍

复审:乔景璇

终审:李妙芝

微信公众号
地址:广州校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朱村大道东432号 ; 肇庆校区: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丰乐路20号 电话:020-82856988 招生专线:020-8285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