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借历史传说和名人的文学影响助力砚洲岛文旅发展的研究

发布日期:2024-05-27

钟曼婷,谭苑莹,谭雅文,陈晓丹,钟雯婷

一、绪论

选题背景:

砚洲岛是广东省最大的江心岛,位于鼎湖山之南,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岛上不仅有包公楼、陈焕章故居等历史遗迹,还有金沙滩、彼岸寺等景点。此外,砚洲岛还是一个集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田园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砚洲岛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同时,砚洲岛的发展对于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选题目的:

全面了解砚洲岛的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砚洲岛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挖掘文化独特性如包公祠和陈焕章文学,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意。可以进一步了解砚洲岛文旅市场需求,评估文化软实力激发市场的潜力,为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和开发提供依据,促进砚洲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调研意义:

对这这一主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砚洲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揭示历史传说和名人文学影响与文旅发展的内在联系。本研究通过探讨如何借历史传说和名人的文学影响来助力砚洲岛文旅发展,可以促进砚洲岛文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通过文旅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调研方法:

1、 实地观察法。我们派出一位小组代表前往砚洲岛进行实地调查,拍摄砚洲岛风景,旅游状况,历史遗迹保护情况等。

2、 访谈调查法。我们通过采访当地居民,游客,了解他们对于砚洲岛文旅状况以及历史名人文学创作的看法,

3、 会议调查法。我们通过座谈会形式搜集资料,交流想法,拟出大纲,分配小组任务。

4、 大数据调查法。我们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进行信息搜索,了解陈焕章生平事迹及岛上的相关历史传说,了解网民对砚洲岛文旅的评价与建议。

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现有的陈焕章的文学资源与包公历史传说的影响力与名人效应,以及其更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来为砚洲岛文旅发展提出所在问题与建议。

二、现状

在那广袤无垠的西江流域,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砚洲岛。它镶嵌在西江水中央,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恰似一位静默的守望者,屹立于此。砚洲岛东邻佛山市三水区,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江畔;西与肇庆市高要区隔江相望,恰似一道奔腾的江水,滚滚向前;南靠云浮市,仿佛一片翠绿的森林,郁郁葱葱;北连肇庆市端州区,犹如一只展翅的雄鹰,翱翔天际。

从空中俯瞰,砚洲岛犹如一片翠绿的荷叶,漂浮在江面上,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岛上绿树成荫,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阡陌纵横,稻田飘香,恰似一首悠扬的田园诗,展现出一幅自然和谐的美妙景象。

砚洲岛上历史古迹、文化资源丰富,登上砚洲岛,随处可见古道、古码头、古树,除了包公楼,还有陈焕章故居、陈氏宗祠、知青楼等古建筑,民俗文化、祈福文化、乡土文化、宗祠文化、儒释道文化氛围浓厚。

砚洲岛的名字因宋朝包公“掷砚成洲”的传说而得。据说,在宋仁宗庆历二年,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离肇庆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包公事感跷蹊,立即查问手下人。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来端砚抛到江中。刹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后来,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陆洲,这就是砚洲岛。包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黄布沙”。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包公掷砚成洲”的故事。

砚洲岛内还保存了大量古民居、宗庙祠堂及华侨故居,既延续了岭南建筑风格特色,又体现了文化交融,尤以陈焕章故居闻名。祠堂是砚洲岛古建筑的另一个代表,李氏、罗氏、陈氏、苏氏为岛上四大姓氏,其中罗氏宗祠规模宏大,建于1619年,已有约400年历史。岛上还有知青楼,砚洲岛上还有知青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砚洲红联生产队队部旧址,一楼为“砚洲红联生产队历史展览”,二楼为“砚洲民俗风情展”,展现了人民公社时期社员知青生产、生活场景。

三、分析

包公,即北宋名臣包拯,他因断狱英明、刚直不阿而著称,被后人敬称为“包公”。他在任职端州(今肇庆市)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这些传说至今仍在肇庆市端州区以及周边的高要市、鼎湖区广泛流传。而陈焕章,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创作者,将包公的故事传承与发扬,赋予了它们更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当这两者相结合,对当地的文旅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包公“掷砚成洲”的传说以及陈焕章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作为砚洲岛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当地文旅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故事背景。游客们可以来到包公曾经任职的地方,亲身感受包公的文化氛围,了解包公的历史传说。同时,当地的文旅产业也可以借此机会推出更多与包公相关的旅游产品,如包公文化主题的旅游线路、包公文化展览等,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具体来说,这些故事和创作在现实生活中对当地文旅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在旅游旺季,许多游客会专程来到当地,参观包公庙、包公祠等景点,体验包公文化的魅力。同时,当地的文艺团体也会根据包公的故事进行文艺创作和表演,如编排包公主题的戏曲、舞蹈等节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些传说和作品对砚洲岛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们提升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促进了砚洲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这些传说和作品也为当地的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包公历史传说与陈焕章创作是砚洲岛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将两者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有助于形成砚洲岛文旅产业的特色品牌。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包公传说,结合陈焕章的文学创作,可以打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旅产品,如文学作品展览、主题演出、旅游纪念品等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融入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开发中,让游客在离开砚洲岛时能够带走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提升砚洲岛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具体来说,可以开发以包公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览砚洲岛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包公的故事和精神;同时,也可以举办与陈焕章作品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文学讲座、艺术展览等,吸引更多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游客前来参观。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砚洲岛的旅游产业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砚洲岛也在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提高旅游品质。

综上所述,包公“掷砚成洲”的历史传说与陈焕章的文学创作对砚洲岛文旅的意义与影响主要体现在提升文化内涵、增强艺术魅力、形成特色品牌以及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方面。这些影响共同为砚洲岛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通过对砚洲岛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其主要有包公楼、陈焕章故居、彼岸寺、六祖殿、岭南宗祠等建筑,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建筑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看上去略显残旧,对建筑和的介绍也只有门口的立牌,每一个项目的开发程度都不够高。包公楼的建筑相对来说开发较多且景区环境较好,但景点之间的联系仍然很弱,缺乏核心特色,比较空泛。全岛的整体规划不够强,陈家祠在岛的南面,包公庙在岛的西面,这两个旅游景点之间没有其它旅游项目,而且由于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岛内大量建筑空置废弃,利用率较低。宣传力度不足,如在包公庙、陈家祠内没有专人讲解景点故事。只有空荡荡的建筑而没有沉淀出来的故事,景点是没有持久生命力的,游客来游玩时不知道具体景点讲述什么,缺乏讲好砚洲岛故事的工作人员。

四、建议与展望

基于以上结论和发现,我们建议政府及当地文旅局采取以下行动或策略以促砚洲岛文旅发展:

1、建设祠堂文化展览馆,并配备中英文讲解。

砚洲的第一个学堂也是由陈公焕章创办。1903年学堂成立,设址于陈氏祠堂,命名为“颍川”。当时两广学务处宋祖谋曾题赠“学位郡者倡”之匾。1905年9月开始全洲办校,名为砚洲书院并流传至今。历代岛上共出过十个举人,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不计其数。岛人一直秉承光大倡学祖风,且代代相传。在此历史背景下,砚洲岛可以建设祠堂文化一体式展馆,集结砚洲岛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对外展示。

陈焕章于光绪三十三年考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就是英文版的《孔门理财学》一承载着深厚的东西文明学养,在文明的“交会点上”,陈焕章完成了这一影响几代西方经济学大师和西方经济政策的巨著。西方给予了高度评价。

《孔门理财学》不但是中国人在西方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而且是唯一一本全面诠释传统,并有重大创新的鸿篇巨制。”因此,可以吸引西方经济学爱好者以及对砚洲岛风景感兴趣的外国友人,配备中英文讲解可以让各方游客更好体验文化展览。

2、在包公祠开展重演包公“掷砚成洲”传说的活动。

“呵气可成墨,隆冬不结冰。”产自今天广东省肇庆市的端砚因石品上乘位居四大名砚之首,肇庆也流传着许多跟端砚有关的故事,其中最广泛传颂的是大宋名臣包拯“掷砚成洲”的美丽传说。包拯曾在端州(今天的肇庆)任知州,相当于市长一职,在任期间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民间相传,在包公乘船离开端州准备回京时,途径羚羊峡突遇狂风骤起,波浪翻腾,无法继续前行。包公感到跷蹊,立即查问随从,原来有老砚匠为感恩包公赠予了一方端砚,包公得知后坚辞不授,立即取出端砚抛到江中,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后来,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陆洲,就是今天的砚洲岛。

“掷砚成洲”的传说反映了包公“不持一砚归,严于律己公正廉明”的崇高品德,也传递出老百姓对包公的敬仰之心和怀念之情。”因此可以在包公祠内雇佣人扮演包公与游客进行互动,推动历史传说助力文旅发展。

3、开展包公生辰诞系列活动,民宿美食齐上阵。

在肇庆,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庆祝的“包公诞”已被列为肇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湾海清宫每逢农历七月初十为阎罗天子的千秋圣诞,也有庆祝活动。澳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庆祝“包公宝诞”,有系列的庆祝活动。新加坡和菲律宾也有各自的包公庙,在不同的月份举办庆祝活动。民间根据不同地区和文化传统,有着多种不同的庆祝日期和活动。这些庆祝活动不仅是对包公个人的纪念,也体现了中国民间对清正廉洁和正义的崇尚。

因此我们可以定期开展系列活动创办美食街,吸引流动商贩,打造节日氛围,由此也可以助力民宿发展,创建复古风情类和风景类等民宿,推动砚洲岛的旅游业发展。开发与陈焕章或者包公祠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如特色纪念品、手工艺品等,增加旅游收入。

4、利用历史地理环境,开展水上船艇项目。

作为西江上的江心岛,砚洲居民自古以来均靠船只出入岛屿,因此留下了多个渡口。其中,位于砚洲岛北部的傅家古渡最为古老。据了解,傅家古渡始建于道光年间(1812年),由最早迁徙至砚洲的傅氏族人建造,码头宽5米,长15米,码头路面主要由麻花石堆砌而成。傅家古渡虽然面积不大,却是当时砚洲岛重要码头,为岛民生活和货物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傅家古渡的作用已被新的码头取代,但该古渡还是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清澈的江水、斑驳的石板路,傅家古渡见证了砚洲岛的历史,现在依然屹立江边。

随着时代的变迁,砚洲岛上现代房子拔地而起,青砖屋仍然发挥着余热,冬暖夏凉的青砖屋让不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选择仍然居住其中。林立的青砖屋从侧面反映了砚洲岛的兴旺。历史上,砚洲岛居民一直有着经商的传统,砚洲岛的火柴、爆竹曾经远近闻名,十分畅销,部分岛上居民因此发财致富。砚洲青砖屋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古时,砚洲岛时常受到洪水侵袭,因此,大多的青砖屋设置了夹层,每逢洪水来袭,人们逃上夹层,等待船只救援。夹层中心镂空的设计为人们登船提供便捷,充分体验了砚洲岛人民的智慧。

5、利用砚洲岛的“古”。

穿梭在砚洲岛的村道中,三条数百年的麻花石古巷格外引人注目,远近闻名。走在麻花石古巷,可以看见四块麻花石并列铺彻,路面平整,一直向前延伸一百多米。该麻花石巷位于砚洲岛西北方段,因在万历年间罗氏族人聚居成三条麻石巷而得名三巷罗,是砚洲麻花石巷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砚洲三巷罗铺设精致,当地甚至出现俚语“砚洲三巷罗,生仔不愁没老婆”,说的是未婚男女到美丽的巷里走上一段,或许就能成就一段姻缘。

三巷罗至今保存相对完整,和砚洲居民对其保护密切相关。历史上,砚洲岛由于没有防洪堤,每逢发洪水,江水夹带泥沙侵入巷道。洪水退去后往往泥沙淤积掩盖路面,对此,砚洲居民同心协力,清沙清淤,同时掀起石头,重新铺设,才使得三巷罗得以完整保留。砚洲岛居民对三巷罗充满了感情,正因此,很多老人至今仍留守砚洲岛。今天,麻石巷路面已被磨得光滑,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树是砚洲岛的另一大宝贝。砚洲岛冲积土土质疏松,肥力充足,有利于植物的茁壮成长。众多植物在砚洲茁壮成长,呈现出了一派大树林立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岛上现存过百年的古树就有近百棵,两百年以上的有近70棵。树种则以大叶榕、细叶榕最多,龙眼树也分散分布。数十年前,好心村民傅顺炎怀爱树惜木之心,对其中十二条较粗壮的气根进行悉心栽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成长为十二株子榕,该榕树被村民们取名为“儿孙满堂”,象征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之意。十二株子榕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份,每逢佳节,均会见到村民在对应月份的子株下许下愿望求福。数百年来,这些古树在砚洲岛上屹立不倒,为砚洲岛村民遮风挡雨,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村民在砚洲岛繁衍生息。

对于砚洲岛的这些古老而独特的地方,可以开设古巷作坊和服装拍摄店铺,效仿泉州簪花,游客可以通过换装和化妆在古巷间古树下进行拍摄,既满足当代人对拍照的热衷,又有利于砚洲岛文旅的发展。

五、结尾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砚洲岛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砚洲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和发展潜力。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砚洲岛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成为广东省文旅的闪亮明珠。

本报告旨在客观、全面地反映砚洲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部门和游客提供有益的参考。然而,由于调查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指正。

我们期待这些建议能够为砚洲岛的文旅发展和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最后,感谢本次调研的指导教授,没有您我们无法完成这份报告。同时,我们也期待与各位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合作,共同推动砚洲岛文旅的发展。

初审:林园、李金潮

复审:乔景璇

终审:李妙芝




微信公众号
地址:广州校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朱村大道东432号 ; 肇庆校区: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丰乐路20号 电话:020-82856988 招生专线:020-8285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