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学创作之交融共生 ——砚洲岛包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情况调查

发布日期:2024-05-27

引言

砚洲岛,作为广东省内面积最大的江心岛,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浮于江中的端砚”之美誉。四面环江,北眺老鼎之雄伟,南倚烂柯之秀气,西临两峡之险峻,自然条件堪称得天独厚。这片土地上,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气息浓郁,农业与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共同孕育了别具一格的砚洲岛文化。正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砚洲岛在2021年8月荣幸地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成为了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砚洲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文化名片,其中包公文化更是璀璨夺目。为了深入探索包公文化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调查小组于2024年4月22日至29日对砚洲岛上的包公文化进行了系统的问卷调查和详尽的资料收集工作。通过对包公文化历史渊源的追溯与现状发展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文学创作与包公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文学对策,旨在传承与发展砚洲岛包公文化。我们相信,通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学创作的交融共生,不仅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更能促进砚洲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一、 包公文化的概况与发展现状

(一) 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砚洲岛,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汇聚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砚洲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引人注目,宛如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星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1)祭祀活动,如包公诞等;(2)传统手工艺,如肇庆裹蒸制作技艺等;(3)传统文学艺术,如包公传说等;(4)民族建筑,如陈焕章故居、罗式宗祠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包公文化,它作为本次调查报告的主要调查对象,充分展现了砚洲岛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 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公文化的历史渊源

砚洲岛的包公文化源远流长,由此衍生出包公祠、包公楼、包公府、包公展馆、古端州宋街、廉政教育基地等旅游项目,为砚洲岛增添了浓厚的文学氛围。甚至连砚洲岛的命名都因包公传说的影响而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包公掷砚成洲”是当地广为流传的故事。相传,包拯曾在端州(今天的肇庆)任知州,在任期间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包公在乘船离开端州准备回京时,途径羚羊峡突遇狂风骤起,波浪翻腾,无法继续前行。他感到跷蹊,立即查问随从,原来有老砚匠为感恩包公赠予了一方端砚,包公得知后坚辞不授,立即取出端砚抛到江中,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后来,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陆洲,就是今天的砚洲岛。【2】

包公不持一砚回京的传说不仅体现了他严于律己、公正廉洁的崇高品德,而且表达了民众对他的深深敬仰与怀念。至今,包公精神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三) 关于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砚洲岛包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小组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调查了民众对包公文化的了解程度、包公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包公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此次调查共收集到65份有效问卷,主要参与者为18-25岁的年轻人,以学生群体为主。尽管样本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砚洲岛包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普遍问题。

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如下:

从上图我们可以知道,有44.62%的人不了解包公文化,46.15%的人一般了解,只有9.23%的人才比较了解包公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公文化的宣传力度亟待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人是通过视频网络的途径了解到包公文化,其次是文学作品,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不了解包公文化,由此可见文学作品虽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包公文化,但影响效果较为微小,仍需进一步加强。


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的人认为包公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可作为文学创作的内容,再者是包公形象随朝代是演变过程。因此,在有关包公文化的文学创作中可从这些方面入手。

对于“文学创作对宣传包公文化有何影响”这个问题,绝大部分的人认为文学创作有利于人们了解其发展历程与形象,只有6.15%的人认为无太大影响,由此可知文学创作发对人民了解包公文化有较大的作用。

由第六题可知,接近一半的人认为了解包公文化的人逐渐减少,年轻人对包公文化兴趣不高让包公文化的传承之路变难。其次是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解包公文化的时间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绝大部分人认为包公文化面临的挑战是文化意识不够,宣传平台与宣传力度不够,而缺乏传承人,没有相应的保护机制和资金问题也是其主要的挑战,因此砚洲岛的政府需要对这些方面进一步加强。

从第九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四个选项的措施对于传承和保护包公文化都可采取,因此砚洲岛当地的政府与居民可参考采取这些措施加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四) 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公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砚洲岛作为包公文化的发源地,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尽管岛上散落着包公楼、包公庙等历史遗迹,但许多当地人对包公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同时,包公文化在岛外的传播和影响力也有限,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机制,使得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难以被更多人领略和认同。

1. 包公文化的精髓逐渐流失,传承这一文化的后继之人日趋稀少。如今,真正致力于包公文化传承的人数已经大为减少,年轻一代获取包公文化知识的渠道也在逐渐收窄。

2.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尽管政府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已给予大力支持,但针对包公文化的具体政策和扶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以确保其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

3. 当代年轻人对包公文化的参与热情不高。在这个娱乐方式和时尚潮流层出不穷的时代,包公文化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明显减弱。若我们对此无所作为,任由其自由发展,恐怕包公文化将逐渐淡出砚洲岛人民的生活视野。

4. 专业人才与资金的匮乏。岛上目前缺乏具备专业文化素养和旅游开发经验的人才,导致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结合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同时,资金的短缺也使得许多富有潜力的文化项目难以落地,严重制约了包公文化的深入发展。

5. 宣传力度不足。当前,包公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尤其是在包公庙等核心景点,缺乏专业的讲解员为游客揭示景点的深厚内涵,使得游客难以真正领略到包公文化的魅力。

6. 包公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创新不足。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导致公众对其的兴趣和关注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虽然砚洲岛包公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根基,但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积极寻找解决之道,确保包公文化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绽放其独特的光彩。

二、包公文化的深邃意义文学创作之策

(一)砚洲岛包公文化的深远意蕴

全球化浪潮涌动,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瞩目,砚洲岛包公文化以其独特的非遗魅力,如璀璨明珠般吸引着国内外各界的目光与赞誉。在全面从严治党与反腐败斗争的征程中,包公文化所蕴含的廉洁自律、公正无私之精神,如同一盏明灯,引领我们前行。其为民请命的崇高理念,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包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此外,包公文化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它所蕴含的公正、廉洁、为民等核心价值观,不仅深深地烙印在文学创作之中,更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辉煌延续与传承。

(二)关于砚洲岛包公文化中的文学创作对策与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传播渠道,提高政府对包公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举办文学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与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包公文化的学术研究与传承发展。

2. 深入挖掘包公文化的精神内涵,重塑包公形象。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应细致入微地刻画包公的忠诚、公正、廉洁与智勇双全的品质,使其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3. 创作多样化的文学作品,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从小说、散文到诗歌等多种体裁,我们都可以将包公文化融入其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包公除奸》、《包拯集》、《包拯在端州》等。

4. 结合现代元素,创新传承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应积极融入网络文学、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包公故事和文化内涵,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总之,推动包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文学创作对包公文化的滋养与启示作用,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承方式,让包公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学创作的共融发展。

三、文学创作与包公文化:传承之韵与发展之舞的互动共融

(一)砚洲岛包公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滋养与启示

砚洲岛作为包公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滋养。包公文化所蕴含的公正、廉洁、智慧等价值观,不仅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也为作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通过对砚洲岛包公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文化对文学创作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它启发作家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呈现包公文化的魅力。同时,包公文化也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热情,推动他们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如:乾隆时期莫元伯的《砚洲怀古》、明代胡经的《包公祠》、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包拯在端州》、南方日报出版社《包公与端州》等。

因此,砚洲岛包公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滋养与启示,不仅体现在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更体现在为作家们提供思想引领和创作动力,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二)文学创作对砚洲岛包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学创作作为文化表达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对砚洲岛包公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包公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观念以及历史传说得以广泛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认同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

同时,文学创作也在传承的基础上对砚洲岛包公文化进行了创新。作家们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将包公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魅力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包公文化的内涵,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总之,文学创作在砚洲岛包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文化传承的桥梁,也是文化创新的引擎,为砚洲岛包公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砚洲岛包公文化与文学创作交融共生,携手谱写文化繁荣发展新篇章

砚洲岛,这片承载着深厚包公文化的土地,孕育了出令人陶醉的文学佳作。包公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同时,文学创作也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包公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这一交融共生的过程中,砚洲岛包公文化与文学创作携手并进,共同谱写着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它们相互滋养、相互启迪,共同推动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构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贡献着力量。

这份实践报告,正是对这一美好景象的生动记录和深刻诠释。它展现了砚洲岛包公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也展示了它们在推动文化繁荣与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

结语

砚洲岛江心深处,包公文化如明珠璀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本次调查,我们亲身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窥见了文化传承中面临的挑战。通过文学创作的途径,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并传承包公文化的精髓,启迪思想,激发情感。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本次调查报告的不足之处。由于调查问卷的回答人数相对较少,导致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这提醒我们,在未来的调查工作中,需要更加注重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调查范围的广泛性,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包公文化将焕发璀璨星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访,感受包公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热切期盼更多的文化工作者和学者加入到包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行列,共同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驾护航,让其在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让我们携手共进,为砚洲岛包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初审:林园、李金潮

复审:乔景璇

终审:李妙芝




微信公众号
地址:广州校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朱村大道东432号 ; 肇庆校区: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丰乐路20号 电话:020-82856988 招生专线:020-8285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