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24-06-04

一、引言

砚洲岛,一个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西部的神秘江心洲,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本次调查旨在深入探索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以长期推动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二、砚洲岛概况

本次调查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阅读期刊、论文、书籍等方式来查阅与此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思考。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文献,可以更高效的掌握砚洲岛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其具有的客观性,也使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高,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资料信息。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需求。问卷调查法具有灵活性:问卷调查可以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受众设计不同的问题和题型,满足多种研究需求。并且数据易于处理与分析:结果通常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便于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阅读期刊、论文、书籍等方式来查阅与此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思考。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文献,可以更高效的掌握砚洲岛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其具有的客观性,也使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高,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资料信息。

、历史文化调查

1. 历史沿革与传说
砚洲岛历史悠久,其名称来源于宋代名臣包拯“掷砚成洲”的传说。据传,包拯在端州任知府时,因端砚质地优良而上贡朝廷,深得皇帝喜爱。后包拯离任,船至羚羊峡口时,狂风骤雨袭来,包拯急中生智,将端砚抛入江中,祈求神灵保佑。顿时风平浪静,江中浮起一片陆地,即今之砚洲岛。这一传说不仅丰富了砚洲岛的文化内涵,也为岛上的旅游业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2. 文化遗产与人文景观
砚洲岛人文资源丰富,岛上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傅氏古渡、砚洲古巷、百年古树、古祠堂、端砚、包公诞等,这些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特色岭南文化风貌。

1)端砚:文房四宝之首的传承与发展

端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以其质地坚实、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的特性而备受文人墨客青睐。砚洲岛作为端砚的原产地,其制砚技艺历史悠久,世代相传。

端砚生产、发展、变化以及使用与收藏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中华砚台有数十个品种,晋唐以来,出现端、歙、洮、澄泥四大名砚,端砚以优良的石质名列首位,其石质坚实、细润。据清道光十七年(1837)刊刻何传瑶撰写的《宝砚堂砚辨》记载,历史上共开采过多个砚坑,以开采于斧柯山端溪水一带的砚石最佳。制成的端砚具有发墨极佳、冬天不结冰、书写流畅不损笔毫、墨迹经久不褪色且防虫蛀等优点及石质独特、石品丰富多彩并具观赏价值而著称于世。

2)包公诞:民间信仰与文化的传承

包公诞是砚洲岛上一项重要的民间信仰活动,以纪念北宋名臣包拯而设立。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岛上都会举行盛大的包公诞庆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与。

包公诞庆典活动包括祭祀仪式、戏曲表演、巡游等多种形式,既展示了砚洲岛独特的民俗文化,也传承了包拯清廉公正、为民除害的精神。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包公诞等民间信仰活动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3)祠堂是砚洲岛古建筑的另一个代表

砚洲岛目前有4个自然村,20多个姓氏,李氏、罗氏、陈氏、苏氏为岛上的四大姓氏,其祠堂面积、规模均较大,这之中又以占地2500多平方米的罗氏宗祠最为宏大。据介绍,罗氏宗祠建于1619年,距今已有约400年历史,是一座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的宗祠建筑。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包公诞、祠堂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些非遗元素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通过文学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知。

首先,端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家可以通过描绘端砚的制作过程、形态特点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创作出富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同时,端砚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也常常成为文学作品中表达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其次,包公诞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和庆典活动,其独特的仪式和内涵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作家可以通过描绘包公诞的庆祝场景、人物形象以及民间信仰的深刻内涵,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包公诞这一非遗元素,还能通过文学的力量感受到民间信仰和文化的魅力。

再者,祠堂作为祭祀祖先、贤哲或神灵的场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家族传统。它的存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祠堂中的祭祀仪式、家族故事、传统习俗等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内容,为作家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包公诞、祠堂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通过各自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1.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许多问题:

公众对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足、传承人的缺乏、资金和资源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端砚制作技艺极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许多人根本不知道砚洲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缺少实践动手。人们只能通过看去了解,并不能亲自动手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民众缺少对砚洲岛非遗文化传承的了解。

2.解决方案:

1) 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媒体、社区活动、学校课程等方式,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宣传端砚制作技艺,普及砚洲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2)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中,增加游客动手实践的能力,让游客们亲自去体会非遗的魅力。

3) 加强民间故事宣传,推广文化教育,提升民众认知。

4) 加强资金和资源支持:政府和社会各界可以加大对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帮助解决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 创新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砚洲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如数字化保护、线上展示等,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七、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砚洲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砚州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技艺、民间信仰、节庆活动等多个方面。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而且与岛上居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紧密相连,展现了砚州岛独特的文化魅力。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砚州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进一步挖掘岛上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砚洲岛的历史文化。

2. 加大对传统制砚工坊的扶持力度,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3. 加强非遗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4. 注重非遗的创新发展,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

5.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动端砚文化走向世界等。

八、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报告,能够引起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共同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努力。


初审:汤颖欣、叶钰婷

复审:乔景璇

终审:李妙芝



微信公众号
地址:广州校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朱村大道东432号 ; 肇庆校区: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丰乐路20号 电话:020-82856988 招生专线:020-8285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