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AI技术驱动的媒体变革,广州应用科技学院通过“融媒体+AI”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AI的能力,助力其未来就业与职业发展。11月11日,文学与传媒学院22级新闻学专业正式展开为期两周的实践周。本次实践周以“融媒体+AI”为课程特色,完成一系列有新意、有创意的融媒体新闻作品。
选题定调 方向明确
实践周第一天,选题汇报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各组纷纷确定了自己的方向,选题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在选题汇报中,指导老师对我们的选题给予了细致的点评,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项目方向。
比如,陈健毅小组选择了非遗美食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罗蓓蓓小组聚焦关注孤独症群体,通过走访特殊机构来了解孤独症患者的需求与现状;周子涵小组以塔罗牌和星座等为切入点,探讨年轻人对玄学的喜爱及其背后的心理需求;陈琦璻小组以传统中医文化为主,展现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张颖小组关注校园流浪动物救助,呼吁公众关注动物保护与社会责任。这些选题不仅展现了同学们的创意,更体现了对社会与生活的深刻观察。
在选题汇报中,老师们给予了详细指导,从选题深度到可操作性,为后续实践提供了宝贵建议。这些选题的落地执行,为后期拍摄和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们对实践周充满期待!
耐心点拨 专业支持
整个实践过程中,张强教授、何雪平老师和娄雪晶老师一直陪伴在大家身边,从选题到落地提供了全面的支持。老师们用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同学们的实践之路保驾护航。
张强教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在前期讨论中,老师根据各小组选题特点,提供了具体的修改建议。例如,向要采访残疾人士的小组提供了“视障人士手作咖啡”的素材。当小组遇到拍摄难题或素材不足时,老师们总能提供建设性建议,帮助同学们及时调整方案,顺利推进项目。
娄雪晶老师、何雪平老师为同学们的实践创作提出建议
AI赋能实践 创新驱动成长
此次实践周特别强调了AI技术的应用,同学们在作品创作中充分利用了AI的便利。利用AI视频剪辑工具,优化素材剪辑效率,并通过AI配音工具实现更流畅的解说,AI还可对社交平台的内容数据进行分析,并整理完善,还可以帮助同学们的视频图像画面效果处理。AI的加入让创作更加高效、作品更加丰富,也为同学们打开了技术与人文结合的新视角。
团队协作 成果初显
第一组
陈健毅小组已顺利完成拍摄,从鱼生的选材、刀工展示到多种烹饪技艺的呈现,他们记录了“一鱼多吃”的完整过程,充分展现了顺德美食的独特魅力。他们还采访了厨师,深入挖掘了鱼生制作背后的文化意义与传承故事。
第二组
原本计划聚焦残障人士主题的罗蓓蓓小组,小组成员在经过深入讨论和与指导老师的多次沟通后,决定将选题调整为孤独症患者,以更好地展现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现状和社会关怀。深入了解孤独症相关知识并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经过多方联系和协调,他们终于获得了广州市荔湾区星耀自闭症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的同意,进行了一整天的拍摄与采访。
第三组
周子涵小组同样已完成全部拍摄内容,深入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玄学文化的热衷。他们通过采访玄学爱好者,探讨了玄学热潮背后的心理动因,还将玄学场景通过镜头语言生动呈现。
第四组
张颖小组已经完成了采访提纲和视频脚本解说词的制定工作以及部分视频拍摄。同时,他们完成了视频的解说词编写,为后期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他们将进入最后的拍摄和剪辑阶段。
第五组
陈琦璻小组以传统中医文化为主题,深入子午中医馆采访了中医传承人,在采访中,传承人详细讲解了中医诊疗的基本理念以及针灸的功效,还分享了自己学习与传承中医的心得体会。小组成员更是亲身体验了针灸,感受到了传统疗法的独特魅力。
全力冲刺 精彩可期
实践周已进入关键的下半段,需要同学们完善脚本与剪辑,结合前期素材和老师的建议,进一步调整内容逻辑和视觉表现;通过细致的画面与真实的故事,将选题的意义更深刻地传递给观众,以此来深化主题的表达,将最后的专题片进行最好的打磨。
实践周不仅是一次技能的训练,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成长。
每一个镜头、每一段采访、每一帧画面,都凝聚了大家的心血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