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下午14:30,我院特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秦丽莉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修齐楼J3-206举办了“情感体验(Perezhivanie)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动性研究——兼谈教师教学科研发展”专题讲座。讲座由邓隽院长主持,学院全体专任教师参加讲座。
秦丽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教育学院“云山杰出学者”,社会文化理论与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全国“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2部,在 Modern Language Journal、System、《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多个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担任多家国际、国内SSCI/CSSCI核心期刊外审专家。
秦丽莉教授在讲座中,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根据,系统构建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五维框架。通过“科研能力发展三维模型”奠定理论基础,解析科研选题创新策略,突破思维定式,传授“项目申报方法论”来提升命中率,以自身的教学科研实践案例,提醒老师们规范论文写作与发表流程,为青年教师提供从理论认知到实操落地的全方位的赋能方案。继而从研究方法深度剖析教师与AI的情感认知互动,结合阐释情感体验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运用生成式AI的能动实践,通过续写教学案例,揭示了情感投入如何赋能技术赋能,为教师科研创新提供实践路径。
讲座尾声,张嵛、翟秋兰、冯霞三位教师分别从理论模型如何实践转化、跨学科选题有哪些策略、AI技术伦理的边界范围等方面向秦教授虚心请教。秦教授以自身认知理论,结合外语学科特点,并通过Deepseek、ChatGPT辅助科研的真实案例,逐一进行答疑解惑,现场迸发出理论思辨与实践智慧交融的学术火花。
最后,邓隽院长总结发言,秦教授的讲座系统解析了“情感体验”理论框架,揭示其在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中的创新价值,为理解教师与人工智能的互动关系提供文化历史活动理论新视角。探讨了AI技术赋能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轨路径:在教学层面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科研层面开拓基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范式,推动教研融合创新。针对技术变革中的教师发展困境提出兼顾情感支持与能力提升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此次讲座有效提升了教师数字技术素养与学术生产力,为智能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新范式。
供稿:李众、徐泽欣 初审:赖建青 复审:吴闻 终审:邓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