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谁都有过崩溃的瞬间:
-
可能是实验结果不理想,导师却不停地施加压力的时候;
-
可能是周末想睡个懒觉,却被室友闹钟早早吵醒的时候;
-
也可能是计划很久的假期旅游,结果出发前一晚被客户一通电话喊回去加班的时候;
身处这些情景中,我们的生活好像被别人支配了,自然而然地,我们心中就滋生出一种受挫的愤懑和无法反抗的无力感。
那应该如何调节这种情绪呢?
在这种情境下,我们的情绪除了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外,它更多还起着一种信号的功能,向他人传达着我们未被满足的诉求。
伤心——我很难过我想寻求安慰;
愤怒——我讨厌我的时间被打扰;
甚至带着牢骚的情绪去做事,想借助情绪让对方“知难而退”......
情绪背后所传达的信息是很隐秘的,有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其他人是一个情绪敏感的,或许能意识到,他可能会跟你说,“对不起,吵到你了”或者是“你很累,先休息下,等会再干吧”。但更多的时候,其他人并不能意识这一点。结果就是,我们把控制自己情绪的按键交给了别人。如果别人一直不肯给予你肯定,满足你的需要,你就会不肯释怀,一直郁郁寡欢。
因此,排解郁闷情绪的关键就在于,重新把情绪按键放在自己的手上。那该怎么做呢,或许心理学上的选择理论能帮到我们。
用情绪去表达诉求,是一种被动的、下意识的反应方式;而选择理论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反应方式。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让我们试一下在上述情景中,用带有“选择”的句子来体验一下:
“尽管实验结果又失败了,压力很大,但为了顺利毕业,我选择再坚持下去。”
“虽然我被吵醒了,但不想因此跟室友吵架破坏双方一天的心情,我选择起床做别的事。”
没错,句子表达的结果是一样的,加上“选择”二字,并不代表我们能够改变别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但请你认真的复述几遍,仔细体会其中的不同。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ABC理论(A代表的activating event,即激发事件;B代表的是briefs,即信念;C代表的是consequence,即结果情绪),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我们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事件决定的,而是受到我们的认知,信念影响的。
举个小栗子:
Acticating event :周末约好跟朋友出去玩,结果在前一晚收到班长的消息,明天全班要参加团日活动,并且不能请假。
Belief1:有活动又不早通知,出发前一晚班长才说,这太过分了吧。
Belief2:很久前跟朋友约好的,现在跟他说,他肯定会很生气和失望吧。
Belief3:既然不能请假,那我问问朋友能不能一起参与,这样团日活动不会错过,也不会放朋友鸽子,太好了。
Belief4:明天的团日活动暗恋已久的男神/女神也参加,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我要把握住,朋友一定也能理解的。
对应的结果就是:
Consequence1:生气愤怒,感觉自己毫无自由可言。
Consequence2:担心友谊会因此受到损害,很焦虑。
Consequence3:为自己的聪明点赞,但也有点担心朋友会不喜欢参加活动。
Consequence4:紧张期待,甚至有点小激动。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班长临时通知参加活动”这个事件是一样的,但由于对这件事的想法,信念不同,所引发的情绪也不同,可能是生气愤怒,但也有可能是期待,甚至是激动。
回到第二部分中所列举的场景中,虽然我们只是在句子中加入了“选择”两个字,但思维会影响语言,语言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其结果就是:
首先,对于某些人的要求或者是某些不受控的环境中,我们不再是被动的情绪反应,我们能够以这两个字为契机,切换另外一种思考模式,重新思考事件的意义,从而触发不同的情绪。
其次,虽然最后选择的结果可能是一样的,但这个时候你很清楚,这种结果是你在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而不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暗含着一种从抵触否定到接受现实的态度转变,伴随而来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
最后,当我们用了“选择”的时候,我们更有机会去看清楚我的选择空间,为自己负责。当我们被动的,下意识的反应时,我们往往只能在做与拒绝之间反应。而当我们“选择”时,你可能会发现有新的反应选项,比如用一种心平气和的口吻去表达你的需求,又或者是找到一种新的折中方式,更灵活的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