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题记
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幼年时代再到懵懵懂懂的青少年时代,人这一生都被教导着“诚信,是立足之本”。随着岁月的流逝,你是否还记得父母当年的教导,诚信是否依旧栖息在你内心的深处,在你面对利益诱惑时,在你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时,一心坚守着诚信。
古人云:“无信而不立”,的确,人外出闯荡,如果没有诚信,就不能立足于社会。对于人的一生,诚信就如同万家灯火驱散黑暗后的光明,照亮你前行的道路,指引你走向远方的终点;就如同狂风暴雨后的阳光雨露,洗涤了灵魂的肮脏,抚慰了内心的躁动;就如同森林中一朵特有的鲜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触动了有情人的心。
讲究诚信不仅是个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更是关乎着一个国家兴盛亡衰。中国作为具有文化底蕴的大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始终把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这段历史的长河里,无一不在强调诚实守信对于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因此诚信自古就扎根于人们的内心,贯穿于千百年的文化领域,融入了人们的灵魂。中国人民只有铭记“一言之美,贵于千金”,才能创建出美好和谐的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诚信,不但失去了人民百姓对国家的众望,还会影响其他国家对本国的信任。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对外交往中指出:“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所以,诚信是需要时刻浇灌的花朵,这样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瓣,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中庸》一书记载,诚可表现天地之真,充实天地之美,完成天地之善。有了真诚,才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神明之所以为神明。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原本以为七日便可拿下原国,就与身边的士兵约定,七日攻下原国,没有攻下,便命令士兵回潮。就在攻伐的第七天,谋士请愿晋文公坚持几天,便可攻下原国。晋文公回话道:“诚信,乃立国之宝”。就是这样一个以诚信作为立国之本的国家,不仅在第二年讨伐中让原国人投降,还使卫国甘愿归顺于晋文公。晋文公恪守“诚”的精神感动了天下,以诚信立天下的事迹传颂于世间,人民百姓都亲附他。
古有晋文公以诚信立天下,今有“诚信老奶奶”十年还债。被多家媒体评为“全国十大守信人物”的老奶奶已经90多岁了,年轻时是成功的女企业家,退休后创业办工厂生产中老年羽绒服,可是期间公司的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老奶奶果断拒绝申请破产,独自背负了几千万的巨额债款。她通过卖房、卖厂和摆摊卖羽绒服等等手段在十年间还清了几千万的贷款。她说:“你说破产不把钱还给人家,那你对不起借你钱的人。”面对巨额贷款,诚信老奶奶没有选择退缩和欺骗,正所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当今社会,讲诚信、守原则的人变得越来越稀缺,而老奶奶身上正是彰显着无比珍贵的品质和人文情怀,是向我们年轻人传授着做人时刻要讲究诚信的道理。这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诚信,让我们形成社会共识,一起点亮“诚信”之灯,使它永远灯火辉煌。
孟子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信是天道的法则,是一个人必须坚守的道德,天生诚实的人不必操心为人处事不合理,而失信的人必会带来一定的代价。《郁离子》典故中提及到这样一则故事,洛阳有个商人因过河时沉船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这时一位渔夫问声而来,商人承诺到渔夫把他救起,就给渔夫100两金子,可是待到救起时,商人出尔反尔只给了10两金子。渔夫只好唉声离去,几日后不料商人又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欺骗的渔夫指出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商人,于是商人就被淹死了。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警惕人们不要因为贪图一时便宜而失去了终身信用,信用视如人的生命一样重要,是不可丢失的“第二张身份证”。
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也!诚信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比荣誉更有时效性!”因此人生在世,唯有坚守诚信,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无论拥有多少财富、多美的外表和多高的荣誉,失去诚信,总会跌落神坛。而当你选择与诚信相拥时,你闻到一股令自己感到愉悦的芳香,那是因为“诚信”正在绽放自己的花瓣,你此时也正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一起播种“诚信”之花,待到绽放时,阵阵芳香定会飘向宇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2020级人力一班 李佳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