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全校全员全程促就业的工作体系
(一)具有坚强的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我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重新选举学校的就业创新领导小组,统领指导学校就业工作,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学校党政一把手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亲自抓、负总责,明确了各学院的工作目标和职责,把就业工作业绩作为各学院整体工作考核和评估的核心指标。每月召开两次由校领导、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毕业班辅导员参加的就业工作例会,研讨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就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二)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成立了独立运行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下设就业指导办公室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统筹全校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和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和岗位开发工作。各学院成立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负责人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任副组长,设立就业专员,负责对本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将就业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做到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避免出现相互推脱的现象。就业工作配备队伍稳定,共配备18名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应届毕业生师生比已超过1:500。就业工作专用场地超过按毕业生生均面积超过0.15平方米设置就业工作专用场地的要求。2023年就业工作经费共计300万,就业创业经费充足。
二、建立全校全员全程促就业的工作体系
(一)具有坚强的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我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重新选举学校的就业创新领导小组,统领指导学校就业工作,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学校党政一把手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亲自抓、负总责,明确了各学院的工作目标和职责,把就业工作业绩作为各学院整体工作考核和评估的核心指标。每月召开两次由校领导、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毕业班辅导员参加的就业工作例会,研讨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就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二)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成立了独立运行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下设就业指导办公室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统筹全校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和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和岗位开发工作。各学院成立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负责人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任副组长,设立就业专员,负责对本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将就业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做到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避免出现相互推脱的现象。就业工作配备队伍稳定,共配备18名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应届毕业生师生比已超过1:500。就业工作专用场地超过按毕业生生均面积超过0.15平方米设置就业工作专用场地的要求。2023年就业工作经费共计300万,就业创业经费充足。
三、提供充足、精准的就业岗位资源
(一)多元化渠道开拓就业创业岗位
就业指导中心积极配合各二级学院开展实习就业岗位的开拓工作,并发挥好业务指导作用。2023年,学校层面已开展访企拓岗68家,各二级学院走访用人单位均不少于15家,新签校企合作企业已达90个,为毕业生提供7000个工作岗位,已完成全年毕业生岗位推荐数任务。校企合作是就业工作的基石,每年毕业季进入校企合作单位工作的人数不低于毕业生总人数的20%,目前校企合作总量已达220家。借助校园网、就业网站、校园广播、公众号、就业宣传栏等工具,普及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参加各项专项计划,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 “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等活动。
(二)具备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信息供给能力
加大宣讲会等多种形式面对面的招聘活动的组织,全年组织20场宣讲会,精准招聘,提高招聘效果,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广东省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会活动的通知》要求及广东省教育厅安排,我校承办“广东省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活动——应用型人才专场”活动,经我校师生共同努力,本次招聘会取得圆满成功。建立健全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等网上就业工作系统。岗位信息和毕业生就业需求匹配度高,学生通过校园渠道求职成功比例高。
四、提供有温度、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一)实现对每个困难学生的有效帮扶
全面准确地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摸底、统计、造册,建有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方案和“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具有完善的就业困难学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困难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历年一直高于该校当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整体水平。
(二)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事务服务
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事务服务,做到办事有指南、工作有规程、服务有标准,建立健全就业权益保护机制,切实保护学生权益。
五、开展分阶段、全覆盖的就业创业指导
(一)建有完善的就业育人推进机制
把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
(二)高水平推进职业生涯教育
创新创业学院成立之时,便建立了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研室,主要从事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学业进行指导和服务开展。课程主要分为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两个子模块,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意识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知识与技能为目标,构建了由创新基础、专业创新创业、创业实践三个层次构成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采取建导师库、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措施,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专业教师团队作支撑,在大三学生创业课中加入就业指导教学,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教学,同时借助我校国际化教学改革对相关学院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大量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
(三)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修订了《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实新时期国务院、省教育厅一系列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了“校长统筹、分管副校长主抓、职能部门协作、业务骨干落实、师生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充实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教务、人事、学工、团委、科研、就业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工作。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定了《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产教深度融合,与社会互动、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思维》《大学生创业基础与实训》2门课程共48学时。
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就业工作闭环管理新机制:坚持就业目标责任制,深化全程就业指导跟踪、完善就业评估机制、扩宽就业渠道。
1.坚持目标责任制,认真实施就业工作制度,学校及各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各学院年度和各阶段就业工作目标;
2.深化全程指导跟踪,在整个就业工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与服务,毕业班辅导员通过与学生日常交流,为学生提供有效性的就业指导;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跟踪台账,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去向,督促学生定期更新就业信息,同时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后期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参考,继而更好地开展就业服务。
3.完善就业评估机制,加强就业评估机制的建设,形成全面的就业工作考核体系,制定相关的就业评估机制。
4.扩宽就业渠道,重点发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管理;积极组织大型校园供需见面会,扩大学生就业空间;学院通过电话、微信、官网等多方面的传递方式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扩宽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