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邀请中央音乐学院钢琴家、教育家杜泰航教授开展了“讲座音乐会与大师课”的专题活动。本次活动中,杜教授从技术体系构建、古典作品诠释等方面阐述了钢琴演奏的核心理念,并通过现场示范和个性化指导,为师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钢琴艺术的理解,也为高校美育生态建设注入了新思路。广州应用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杨天君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杜泰航教授的艺术与学术成就。杜教授6岁开始学习钢琴,1992年赴欧洲深造并在多项国际赛事中获奖,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及钢琴主科教研室主任。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与教育家,杜教授培养了众多国际赛事获奖者,在业内享有盛誉。

如何有效训练钢琴踏板技巧:杜教授围绕提问学生实际情况,推荐了涅高兹所著的《论钢琴表演艺术》并指出,许多学习者在弹奏时容易出现手脚控制与耳朵听觉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在踏板的使用上。而训练踏板技巧的关键在于有意识地练习,需要加强脚部灵活性和身体配合的训练。建议通过日常练习,特别是在听到音乐较为混浊时有意识地调整踏板,以提高演奏的协调性和表现力。
演奏中如何展现层次感:在演奏时,通过合理运用手部的重量可以有效展现音乐的层次感。具体来说,重量的分布和支撑点的选择会影响音色和音量,例如将重量集中在小指或大拇指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演奏时,注意重量的转移和分布,可以使音乐的层次更加丰富。此外,在处理音乐层次时,可以通过突出某些音符或部分,使整体演奏更加有层次感。
钢琴训练中的重量与肢体控制:针对提问同学的问题,杜教授详细分析了了在练习时如何正确分配重量、控制手部关节,并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缓冲速度和控制肢体硬度来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此外,还提到学习钢琴对身体控制能力的提升,并强调了灵活性和支持度的平衡在演奏中的关键作用。

在接下来的大师课环节中,杜教授指导了学生在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快板乐章时对于肢体的运用,包括手部的不同关节的控制。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关节,可以自如地控制琴键上的力度和速度,从而更好地呈现音乐的层次。在钢琴演奏中,需要根据音乐的情感和要求,灵活切换重量的使用,无论是重量的多少,还是手部的软硬程度,都与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密切相关,包括如何在需要时保持身体的坚硬或柔软,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音乐。
指导学生演奏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时,杜教授精准定位了两个核心技术问题。首先,针对左手铺垫充分但右手旋律起始句节奏不稳,杜教授强调了右手进入前的预备意识与呼吸控制,并通过明确的预备拍来建立精确的节奏点与初始触键速度,来确保旋律开句的稳定性和主导性。其次,针对颤音的清晰度与均匀性不足,杜教授拆解了技术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运用小臂轻微旋转结合指关节主动、稳定的下键动作来驱动颤音,强调清晰明确的离键而非仅依赖重量下沉。同时,杜教授为同学详细示范了如何在保持整体松弛状态下,确保指尖动作的颗粒性与弹性。
杜泰航教授在指导《松花江上》这首充满悲怆与张力的中国作品时,重点锤炼了学生对“力量贯通”与“音色层次”的掌控。针对乐曲开篇深沉倾诉般的旋律,杜教授强调手臂重量的自然下沉是关键。他引导学生想象整个手臂的松弛重量如流水般顺畅地“落”向指尖,而非仅靠手指敲击,从而在低音区获得浑厚而富有共鸣的基础音响,为歌唱性旋律奠定根基。
杜教授在《松花江上》的教学中,一句一句地带着学生打磨,让学生明白:要弹出中国音乐的味道和情感起伏,光靠把旋律弹对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掌握三个要点:第一,要会感受和运用整个手臂的自然重量;第二,手腕要像弹簧一样灵活,在强弱变化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指尖要能精准控制按键的力度和速度。这三个动作要像齿轮一样紧密配合,才能把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大师课压轴环节,杜教授独奏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完美复现了此前音乐会中的经典演绎。
活动尾声,杨天君院长总结指出,杜泰航教授通过讲座音乐会的艺术表达与大师课的针对性讲解,为广应科音乐学子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完成了从“舞台震撼”到“教学落地”的闭环。杨院长表示,学院未来将持续引入优质艺术资源,进一步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推动美育生态的深度共建。